秋日旅怀寄右省郑拾遗

永夕愁不寐,草虫喧客庭。

半窗分晓月,当枕落残星。

鬓发游梁白,家山近越青。

知音在谏省,苦调有谁听。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青]韵

翻译

整夜忧愁无法入睡,草丛中的虫子在庭院中喧闹。
破晓时分,月光透过半扇窗户,枕边还能见到稀疏的星星。
我像那游历梁国的旅人,两鬓已生白发,而家乡的山色似乎依旧青翠。
知道我的知音在谏议省任职,但这哀伤的曲调又有谁能静心倾听呢?

注释

永夕:整夜,长夜。
愁不寐:因忧愁而无法入睡。
草虫:草丛中的昆虫。
喧:喧闹,嘈杂。
客庭:客居的庭院。
半窗:窗户的一半。
分晓月:分得晨曦的月光,指天快亮时的月色。
当枕:靠近枕头,这里指映入眼帘。
落残星:稀疏的星星,即将消失的星光。
鬓发:两鬓的头发。
游梁:游历梁国,比喻在外游历。
白:变白,此处指年老。
家山:故乡的山,代指家乡。
近越青:靠近越地的山依然青翠,越地泛指江南,这里形容家乡的美好。
知音: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心灵相通的朋友。
谏省:古代官署名,负责向皇帝进言劝谏。
苦调:哀伤的曲调或诗文。
有谁听:表示无人理解或倾听自己的心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秋夜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永夕愁不寐,草虫喧客庭"表达了作者在长夜中因思念而难以入睡,耳边只有草虫的鸣叫声陪伴。"半窗分晓月,当枕落残星"则是说窗外的明月和屋檐下的流星都成了他孤独守望的对象。

"鬓发游梁白,家山近越青"两句中,“鬓发”指的是头发,一般用来比喻年华的增长,这里暗示了作者的思念与日俱增;“家山”即故乡的山,是作者心中的依恋之地;“越青”则是对远方山色的一种描绘,既有景物上的青翠,也寓意着作者对故乡的深情。

最后两句"知音在谏省,苦调有谁听"表达了作者渴望找到能够理解他心声的人,但这种期盼在现实中却显得如此孤独和无助。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深沉的乡愁和对知音的渴求。

收录诗词(86)

王贞白(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七年后(902)授职校书郎,尝与罗隐、方干、贯休同倡和。在登第授职之间的七年中,他随军出塞抵御外敌,写下了许多边塞诗,有不少反映边塞生活,激励士气的佳作。征戍之情,深切动人。对军旅之劳、战争景象描写的气势豪迈、色彩浓烈、音调铿锵。有《灵溪集》七卷,今编诗一卷。其名句“一寸光阴一寸金”,至今民间广为流传

  • 字:有道(875—958)
  • 号:灵溪
  • 籍贯: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
  • 生卒年:895

相关古诗词

胡笳曲

陇底悲笳引,陇头鸣北风。

一轮霜月落,万里塞天空。

戍卒泪应尽,胡儿哭未终。

争教班定远,不念玉关中。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送马明府归山

辞秩入匡庐,重脩靖节居。

免遭黑绶束,不与白云疏。

送吏各献酒,群儿自担书。

到时看瀑布,为我谢清虚。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送友人南归

南国菖蒲老,知君忆钓船。

离京近残暑,归路有新蝉。

岘首白云起,洞庭秋月悬。

若教吟兴足,西笑是何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送芮尊师

石上菖蒲节节灵,先生服食得长生。

早知避世忧身老,近日登山觉步轻。

黄鹤待传蓬岛信,丹书应换蕊宫名。

他年控鲤升天去,庐岳逋民愿从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