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未渡淮点军登寿春南楼

曾向春秋识此州,西风吹袂过淮头。

人还故老衣冠喜,我为中原草木愁。

屹若长城今重镇,弃如敝屣昔轻谋。

功名不是吾曹事,且对空山徙倚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我曾在春秋时期就了解过这个州,西风拂过衣袖经过淮水之滨。
人们衣着整齐,满心欢喜地迎接旧日归来的人们,而我却为中原的草木担忧。
如今这里像长城一样坚固,是重要的军事重镇,过去却被轻易放弃。
追求功名并非我们这类人的事,让我们暂且对着空旷的山峦,倚楼沉思。

注释

曾:从前。
春秋:历史时期。
识:了解。
西风:秋风。
淮头:淮河岸边。
故老:老朋友。
衣冠:穿戴整齐。
中原:中国中部地区。
草木愁:为草木忧虑。
屹若:如同屹立。
长城:比喻坚固的防御。
重镇:重要据点。
弃如敝屣:像丢弃破鞋一样被抛弃。
轻谋:轻率的决策。
吾曹:我们这些人。
徙倚:徘徊。
楼:高楼。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个人情感的交织。"曾向春秋识此州"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个地方有着久远的了解和记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在这里上演,而今我重游其地,心中充满了对过往的思索。

"西风吹袂过淮头"则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人身着长袍,在西风的吹拂下,行走于淮河之畔,这里的“袂”指的是古代士人的长袖,也隐喻了诗人飘逸的文采和超然的胸襟。淮河不仅是地理上的分界,更是文化和历史的象征。

"人还故老衣冠喜,我为中原草木愁"表达了诗人的独特感受。其他人可能对昔日故土的变迁感到欣慰,而诗人则对那曾经繁华如今已成过往的中原大地感到忧虑。这里的“衣冠”指的是士族或官宦之家,表面上的喜悦与内心深处的忧愁形成鲜明对比。

"屹若长城今重镇,弃如敝屣昔轻谋"中,“屹若”形容山势险峻,“长城”象征着坚固和防御,而“今重镇”则暗示了当下对于安全的关注和加强。与之相对的是“弃如敝屣”,比喻那些过去轻率的计谋如同破旧的鞋子般被丢弃,显示出诗人对于历史发展的深刻洞察。

"功名不是吾曹事,且对空山徙倚楼"则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功名利禄的心态。这里的“吾曹”指的是自己的家族或族群,而“徙倚楼”则是对高远之处的向往和追求。诗人在空山中徘徊,寻找心灵的寄托。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个人情感的抒发以及对未来状态的表达,展现了诗人的深邃思想和丰富的情感世界。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地理位置变迁的观察,更是对于历史、文化和个人定位的一种深刻探讨。

收录诗词(788)

李曾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 字:长孺
  • 号:可斋
  • 籍贯:要亦戛戛异
  • 生卒年:1198年-1268年

相关古诗词

丁巳闰月六日登岳阳楼

二十年前典此州,经行中又几春秋。

青山面目元无恙,白发形骸祗自羞。

客子登临知有酒,古心忧爱在斯楼。

凭栏慨想飞吟过,水视杯坳芥视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丁巳到宜兴坟庵

归来闲未久,老去役何堪。

未远蜀天北,又之湘水南。

奔驰缘未足,辛苦分当甘。

徒羡林泉适,长年任住庵。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覃]韵

丁未效八窗叔赋黄郎

夙悟金仙空色教,化生千百对青春。

强颜翁媪栀为貌,取悦儿童丝系身。

立仗无言开口甚,当筵何事掉头频。

笑他鲍郭经年舞,我过莺花即问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丁亥沔阳春时即事简吴叔永

朝来渐可试春衣,弩末轻寒力已微。

木叶未繁山尚瘦,桃花欲落水初肥。

疆陲虏逐征鸿去,庭馆人随社燕归。

紫陌青门无恙在,不妨携酒问芳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