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七问(其四)问岁

老去懒耕田,秋来愿有年。

每从桥下卜,频解杖头钱。

南地三冬雪,西畴万井烟。

农谈昨如此,曾否不虚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农在秋天对丰收的渴望与期待,以及他通过桥梁观察天气,以决定是否继续耕作的情景。诗中流露出对自然环境的细腻观察和对农业生活的深刻理解。

首句“老去懒耕田”,点出主人公年事已高,体力不支,耕作变得力不从心。接着“秋来愿有年”表达出他对秋季丰收的热切期盼。后两句“每从桥下卜,频解杖头钱”,生动描绘了老农利用桥梁作为观测点,预测天气变化,以便决定是否继续劳作,同时通过解下杖头的钱(可能指用于祭祀或祈福的物品)来表达对神灵的敬畏与请求。

接下来,“南地三冬雪,西畴万井烟”两句,运用对比手法,描述了南方地区冬季降雪的景象和农田间升起的炊烟,营造出一幅宁静祥和的乡村画卷。最后,“农谈昨如此,曾否不虚传”则通过对话的形式,表达了老农对过去一年农事的回顾与反思,暗示了他对农业经验的传承与重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展现了老农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以及对自然规律的顺应与尊重,体现了中国古代农民生活的智慧与哲学。

收录诗词(1733)

成鹫(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东林七问(其五)问夜

高枕得无事,出门胥有营。

红尘骑马客,白发听鸡声。

茅屋閒将老,蒲团坐到明。

相看同此意,谁浊更谁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东林七问(其六)问字

相知无厚薄,相见有疏亲。

偶尔逢新识,悠然思古人。

阅穷千载事,赢得半生贫。

何似秦灰后,金张早致身。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东林七问(其七)问剑

往往难平事,烦君几濯磨。

风尘频抖擞,岁月易蹉跎。

钟虡消兵器,铅刀当太阿。

不知三寸管,谁较杀人多。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后七问(其一)问天

我有千古恨,高高将听卑。

亦知曾补后,不似未分时。

得气清何少,流光照或私。

可能空阔外,容我管中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