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二首(其二)

上帝于人靡有常,江流何处任兴亡。

干戈揖逊一锡杖,社稷山川半面妆。

故自无人比叔子,尚怜有意保襄阳。

白头难待太平策,万国明朝建治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上帝对人的恩宠没有固定不变,江水奔流任由历史兴衰更迭。
战争与和平的交替,就像一根锡杖,掌控在手中,江山社稷如同半面妆容,变化无常。
自古以来没有人能比得上叔子的贤明,他仍怀有保家卫城的决心,如襄阳般重要。
我已年迈,难以等待太平盛世的到来,期待明天各国能建立繁荣安康的政局。

注释

靡有常:没有固定不变。
干戈揖逊:战争与和平的交替。
叔子:历史上贤明的人物。
襄阳:地名,此处象征重要的战略要地。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说之所作的《金陵二首(其二)》。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变迁的描绘,表达了对人事无常、兴亡更替的感慨,以及对英雄人物如叔子(可能指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的敬仰,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于国家太平、社会安定的期盼。

首句“上帝于人靡有常”,以神明喻指历史的无常,暗示人间的盛衰兴亡并非人力所能左右。次句“江流何处任兴亡”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无常,江水东流,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的兴衰故事。

“干戈揖逊一锡杖”借用了历史典故,可能暗指战争与和平的交替,而“社稷山川半面妆”则形象地描绘了江山社稷的沧桑变化,如同被历史涂抹上了一半的妆容。

“故自无人比叔子”是对诸葛亮的赞美,认为无人能及他的智谋和忠诚,他保住了襄阳,象征着对贤才的怀念和对安定局面的向往。“尚怜有意保襄阳”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保境安民精神的敬仰。

最后两句“白头难待太平策,万国明朝建治康”直抒胸臆,诗人感叹自己年事已高,难以亲眼见到天下太平,但仍然期待未来的盛世,国家能够实现长久的繁荣与安康。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深刻,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憧憬。

收录诗词(920)

晁说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伯以,自号景迂生,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及第,苏东坡称其自得之学,发挥《五经》,理致超然,以“文章典丽,可备著述”举荐。范祖禹亦以“博极群书”荐以朝廷,曾巩亦力荐。与晁补之、晁冲之、晁祯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 字:以道
  • 籍贯:因慕司马光之为
  • 生卒年:1059年—1129年

相关古诗词

金陵二首(其一)

金陵形势眼中见,一吊兴亡梦寐间。

侯景长驱走龙虎,王敦内叛压江山。

中原有主申明命,下国何人敢肆奸。

白首自伤归未得,此身何处得清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顷客解梁有诗云中条山下读周易定是前身关子明是时频与张芸叟侍郎通书亦尝寄此诗呈视今再过此郡遇芸叟之客王六东起感怀而作

坂路十年尘坱身,不知何事往来频。

敢言上国非吾土,自许中条是故人。

志在韦编徒寡与,人亡陆海漫多珍。

龙门有客暂相值,颇话年来亦苦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南充大兄尝梦见予作诗见寄次韵和呈

仙山能梦我,书帙正思君。

一德谁荣滞,群儿谩戚欣。

过秦何必论,喻蜀却须文。

未落丰碑笔,唯贪辨惑勤。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哀韩君表无文编

少师名德振鹓鸾,孙子何为短羽翰。

不使功名藏竹简,宜留文字后人看。

六丁取去嗟韩第,七子亡来恨建安。

赖有上公曾塔葬,多情无用涕汍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