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古乐府三首(其一)野鹰来

野鹰来,万山下。

荒山无食鹰苦饥,飞来为尔系綵丝。

北原有兔老且白,年年养子秋食菽。

我欲击之不可得,年深兔老鹰力弱。

野鹰来,城东有台高崔巍。

台中公子著皮袖,东望万里心悠哉。

心悠哉,鹰何在!

嗟尔公子归无劳,使鹰可呼亦凡曹,天阴月黑狐夜嗥。

形式: 乐府曲辞

翻译

野鹰从远方飞来,穿越万座山峦。
荒芜山岭中,鹰因饥饿困苦,飞来只为给你系上彩带。
北方原野的老兔子又老又白,每年秋天繁殖后代,以豆类为食。
我想捕猎,却无法得手,岁月流逝,鹰已老弱无力。
野鹰再次飞来,落在城东那座高耸的台上。
台上贵公子身穿皮袖,向东遥望,心怀万里,思绪万千。
思绪万千,鹰儿何处?
唉,公子无需担忧归途,即使呼唤鹰来,也非寻常之事,此刻天阴月黑,狐狸正夜半哀嚎。

注释

万山:众多的山峰。
荒山:无人烟的山岭。
綵丝:彩色的丝线,可能指装饰或标记。
北原:北方的平原。
秋食菽:秋天吃豆类食物。
崔巍:形容建筑物高大。
公子:古代对贵族青年的尊称。
凡曹:普通人,这里指非鹰。
天阴月黑:形容夜晚阴暗。
狐夜嗥:狐狸在夜晚发出叫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野风光与狩猎生活的画面,通过野鹰的形象展现了自然界的残酷与生命的脆弱。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与外在景物相结合,表达了一种对远方故土的深情眷恋以及对狩猎生活的无奈与思考。

首句“野鹰来,万山下”,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引入了野鹰这个核心形象,同时描绘出一个广阔而又荒凉的自然环境。接着,“荒山无食鹰苦饥,飞来为尔系綵丝”两句,不仅写出了野鹰因找不到食物而飘渺至此,更通过“飞来为尔系绣丝”这一富有象征意味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之物的深情牵挂。

中间部分“北原有兔老且白,年年养子秋食菽。我欲击之不可得,年深兔老鹰力弱”几句,从狩猎的情境转换到了时间与生命力的消逝。诗人通过对老兔与野鹰的描写,反映出自然界中生存竞争的无情,以及个体在时间流逝中的衰败。

最后,“野鹰来,城东有台高崔巍。台中公子著皮袖,东望万里心悠哉”几句,又回到了野鹰,但这次它与诗人所处的环境——高台相呼应,形成了一种空间上的对话。而“心悠哉,鹰何在!”这一惊叹,则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直接流露,表达了对远方、对过去的深切怀念。

整首诗通过野鹰的形象与自然环境的描绘,以及狩猎生活的情境构建,展现了一种生命力与时间流逝之间的深刻反思,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对于故土、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无限眷恋。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襄阳古乐府三首(其二)上堵吟

台上有客吟秋风,悲声萧散飘入空。

台边游女来窃听,欲学声同意不同。

君悲竟何事,千里金城两稚子。

白马为塞凤为关,山川无人空自闲。

我悲亦何苦,江水冬更深,鳊鱼冷难捕。

悠悠江上听歌人,不知我意徒悲辛。

形式: 乐府曲辞

襄阳古乐府三首(其三)襄阳乐

使君未来襄阳愁,提戈入市裹毡裘。

自从毡裘南渡沔,襄阳无事多春游。

襄阳春游乐何许,岘山之阳汉江浦。

使君朱旆来翻翻,人道使君似羊、杜。

道边逢人问洛阳,中原苦战春田荒。

北人闻道襄阳乐,目送飞鸿应断肠。

形式: 乐府曲辞

岘山

远客来自南,游尘昏岘首。

过关无百步,旷荡吞楚薮。

登高忽惆怅,千载意有偶。

所忧谁复知,嗟我生苦后。

团团山上桧,岁岁阅榆柳。

大才固已殊,安得同永久。

可怜山前客,倏忽星过罶。

贤愚未及分,来者当自剖。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万山

西行度连山,北出临汉水。

汉水蹙成潭,旋转山之趾。

禅房久已坏,古甃含清泚。

下有仲宣栏,绠刻深容指。

回头望西北,隐隐龟背起。

传云古隆中,万树桑柘美。

月炯转山曲,山上见洲尾。

绿水带平沙,盘盘如抱珥。

山川近且秀,不到懒成耻。

问之安能详,画地费簪箠。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