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透窗穿竹住还移,万类俱闲始见伊。
难把寸光藏暗室,自持孤影助明时。
空庭散逐金风起,乱叶争投玉露垂。
后代儒生懒收拾,夜深飞过读书帷。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夜晚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月光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透窗穿竹住还移"中,月光如同流水般穿过窗棂与竹影,在墙上投下斑驳陆离的光斑,营造出一种动静结合的意境。
"万类俱闲始见伊"则表达了在这宁静之时,万物皆息,唯有月光显得格外清晰。"难把寸光藏暗室"一句,通过对比手法强调了月光的珍贵与难以囚禁,它如同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明亮。
接下来的"自持孤影助明时"则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他借由月光之美,自我安慰,寻找精神上的寄托。这不仅体现了诗人的情感态度,也反映出古代文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与依赖。
"空庭散逐金风起"描绘了一幅秋夜景象,月光下,落叶随风飘散,而"乱叶争投玉露垂"则表现了大自然中生机勃勃的一面,即便是在深夜,也有生命力在悄然展现。
最后两句"后代儒生懒收拾,夜深飞过读书帷"透露出一种时代的悲凉与诗人的无奈。古代学者虽勤于治学,但也常感到世事无常,知识如落叶般难以完全掌握。而在夜深人静时分,他们或许会感慨万千,借读书来逃避现实的喧嚣。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月光与自然界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和知识的深刻反思。
不详
晚年自号衡岳沙门,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城里无闲处,却寻城外行。
田园经雨水,乡国忆桑耕。
傍涧蕨薇老,隔村冈陇横。
何穷此心兴,时复鹧鸪声。
野鸭殊家鸭,离群忽远飞。
长生缘甚瘦,近死为伤肥。
江海游空阔,池塘啄细微。
红兰白蘋渚,春暖刷毛衣。
已闻人舍地,结构旧基平。
一面湖光白,邻家竹影清。
应难寻辇道,空说是王城。
谁信兴亡迹,今来有磬声。
四郊云影合,千里雨声来。
尽洗红埃去,并将清气回。
潺湲浮楚甸,萧散露荆台。
欲赋随车瑞,濡毫渴謏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