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杂诗十一首(其六)

博大古真人,老聃、关尹喜。

独立万物表,长生乃馀事。

稚川差可近,倘有接物意。

我顷登罗浮,物色恐相值。

徘徊朱明洞,沙水自清驶。

满把菖蒲根,叹息复弃置。

形式: 古风

翻译

博学而古老的真人,像老子、关尹这样的圣贤。
他们超然于万物之上,追求长生只是小事一桩。
像葛洪那样接近自然,如果有与人交往的心意。
我曾登上罗浮山,恐怕会遇到心仪的景致。
在朱明洞中徘徊,清澈的沙水自在流淌。
手中握着菖蒲根,却只能叹息后放弃。

注释

博大:形容学识广博,胸怀宽广。
古真人:古代修行高深的人。
老聃:即老子,道家创始人。
关尹喜:道家重要人物,曾向老子请教。
独立:超然独立。
万物表:万物之上的位置。
稚川:指葛洪,东晋道士。
接物意:与人交往的心愿。
罗浮:罗浮山,道教名山。
物色:寻找景色。
朱明洞:道教洞府名。
沙水:清澈的流水。
菖蒲根:一种草药,象征长寿。
叹息:表达无奈或感慨。
弃置:丢弃。

鉴赏

这段文字出自北宋文学巨匠苏轼的诗作《和陶杂诗十一首(其六)》。在这短小却富有深意的片段中,作者展现了自己超然物外、追求长生不老的哲学思想。

"博大古真人,老聃、关尹喜。独立万物表,长生乃馀事。" 这两句诗通过对道家古圣的赞颂,表达了作者对于超脱世俗、追求长生不老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稚川差可近,倘有接物意。" 这里“稚川”可能指的是一处清幽的自然之地,诗人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于与大自然亲近、沟通的渴望。

"我顷登罗浮,物色恐相值。" 罗浮山是道教名山,这里“登”表明诗人心向往之地,同时也暗示了一种精神层面的攀登和超越,表达了对纯净境界的追求。

"徘徊朱明洞,沙水自清驶。" 朱明洞可能是作者构想的一处仙境,诗人在此徘徊,表达了一种对于神秘世界的探索和向往,同时“沙水自清驶”则形象地描绘了这仙境中的自然景观。

"满把菖蒲根,叹息复弃置。" 这两句通过对菖蒲根的描述,表现出了诗人对于世间纷扰、物欲横流的超然态度,以及对某些追求最终放手的豁达。

总体而言,这段文字是苏轼内心世界的一次深刻展现,它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与生命本源的思考,也透露了其对于超脱尘世、寻找精神寄托的渴望。通过这些诗句,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一股清新的气息,从中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和宁静。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和陶杂诗十一首(其七)

蓝乔近得道,常苦世褊迫。

西游王屋山,不践长安陌。

尔来宁复见,鸟道度太白。

昔与吴远游,同藏一瓢窄。

潮阳隔云海,岁晚倘见客。

伐薪供养火,看作栖凤宅。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和陶杂诗十一首(其八)

南荣晚闻道,未肯化庚桑。

陶顽铸强犷,枉费尘与糠。

越子古成之,韩生教休粮。

参同得灵钥,九锁启伯阳。

鹅城见诸孙,贫苦我为伤。

空馀焦先室,不传元化方。

遗像似李白,一奠临江觞。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和陶杂诗十一首(其九)

馀龄难把玩,妙解寄笔端。

常恐抱永叹,不及丘明、迁。

亲友复劝我,放心饯华颠。

虚名非我有,至味知谁餐。

思我无所思,安能观诸缘。

已矣复何叹,旧说《易》两篇。

形式: 古风

和陶杂诗十一首(其十)

申、韩本自圣,陋古不复稽。

巨君纵独欲,借经作岩崖。

遂令青衿子,珠璧人人怀。

凿齿井蛙耳,信谓天可弥。

大道久分裂,破碎日愈离。

我如终不言,谁悟角与羁。

吾琴岂得已,昭氏有成亏。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