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提举挽诗(其二)

早岁声喧翰墨场,晚寻兰芷到湖湘。

刘郎未得文章力,涪老空怀书传香。

埋璧奈何从石衒,好竽滋甚况琴亡。

山房宿处成终诀,怅忆交情四十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鉴赏

这首挽诗《李提举挽诗(其二)》由宋代诗人林希逸所作,通过对逝者李提举早年在文坛的活跃与晚年的湖湘之行的追忆,以及对其未能实现文章功业的惋惜,表达了深切的哀思与怀念。

首句“早岁声喧翰墨场”,描绘了李提举年轻时在文坛上的声名鹊起,才华横溢,引人注目。接着,“晚寻兰芷到湖湘”则转而描述他晚年的生活选择,远离尘嚣,寻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前往湖湘之地,追求精神的升华。

“刘郎未得文章力,涪老空怀书传香”两句,以典故暗喻李提举虽有才华却未能充分发挥,如同刘禹锡未能施展文章之力,又如涪翁(涪陵人,指涪陵的文人)虽有书传之香,却未能得到应有的认可。这表达了对李提举未能在文学道路上达到预期成就的遗憾。

“埋璧奈何从石衒,好竽滋甚况琴亡”进一步抒发了对李提举才华被埋没的感慨。埋璧(比喻才华被埋没)与炫耀石头(比喻徒有虚名)形成对比,好竽(比喻才华)与琴亡(比喻失去机会或平台)相映衬,表达了对李提举才华未能得到充分展现的痛惜之情。

最后,“山房宿处成终诀,怅忆交情四十霜”点明了李提举的离世,使得这段深厚的友情成为永远的诀别。其中,“四十霜”不仅指时间的漫长,也暗示了两人友谊的深厚与长久,增添了哀悼的氛围。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巧妙的典故运用,展现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了林希逸作为诗人对友情、才华与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809)

林希逸(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陈提举挽诗(其一)

三为一疏凤鸣阳,去国投閒两鬓霜。

早有重名居豸府,晚因同姓误君王。

恰还使事逢新政,已峻卿班入太常。

止尼不知何物祟,清时竟失鲁灵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陈提举挽诗(其二)

岭海清声玉雪如,门庭尤峻是閒居。

吹嘘昔日班扬赋,受用馀年老易书。

亭列百间多筑圃,舟移数里自穿渠。

春来红紫应岑寂,花外无因见小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陈提举挽诗(其三)

别无久近不相忘,见面虽疏意味长。

向摧梁初驰唁疏,已埋玉后送铭章。

我惭临穴诗黄鸟,儿报移阡谶白羊。

絮酒何时浇宿草,些成三赋泪沾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赵通判挽诗(其一)

世守祗儒术,才优奏最频。

官终半刺史,孝事两家亲。

长葛碑仍在,甘棠爱尚新。

赵公陂上下,遥想泣遗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