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提举挽诗(其一)

三为一疏凤鸣阳,去国投閒两鬓霜。

早有重名居豸府,晚因同姓误君王。

恰还使事逢新政,已峻卿班入太常。

止尼不知何物祟,清时竟失鲁灵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鉴赏

这首挽诗《陈提举挽诗(其一)》由宋代诗人林希逸所作,通过对逝者陈提举生平的回顾与评价,展现了其卓越的功绩与高尚的人格。

首句“三为一疏凤鸣阳”,以凤鸣象征陈提举的才华与声望,如同凤凰般在阳春三月鸣叫,预示着他的非凡成就与影响力。接着,“去国投閒两鬓霜”描绘了陈提举远离官场,归隐田园的生活状态,虽已年老,但两鬓斑白,却依然保持着闲适自在的心态。

“早有重名居豸府”赞扬陈提举在年轻时便已名声显赫,担任重要官职,展现出他卓越的政治才能。“晚因同姓误君王”则暗示陈提举晚年因与君王同姓而遭遇不幸,这既是对历史事件的简述,也暗含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感慨。

“恰还使事逢新政”表明陈提举恰逢新政策实施之际,有机会再次施展才华,为国家做出贡献。“已峻卿班入太常”则描述了陈提举在官场上的地位提升,进入更高级别的职位,体现了他受到朝廷的重视与认可。

“止尼不知何物祟,清时竟失鲁灵光”表达了对陈提举去世的惋惜之情,同时也暗示了陈提举的离世可能与某些不为人知的因素有关,尽管在清明的时代,他的光辉事迹最终未能得到应有的传承与铭记。

整体而言,这首挽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情的叙述,不仅赞美了陈提举的个人品质与成就,也反映了宋代社会的官场生态与政治氛围,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

收录诗词(809)

林希逸(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陈提举挽诗(其二)

岭海清声玉雪如,门庭尤峻是閒居。

吹嘘昔日班扬赋,受用馀年老易书。

亭列百间多筑圃,舟移数里自穿渠。

春来红紫应岑寂,花外无因见小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陈提举挽诗(其三)

别无久近不相忘,见面虽疏意味长。

向摧梁初驰唁疏,已埋玉后送铭章。

我惭临穴诗黄鸟,儿报移阡谶白羊。

絮酒何时浇宿草,些成三赋泪沾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赵通判挽诗(其一)

世守祗儒术,才优奏最频。

官终半刺史,孝事两家亲。

长葛碑仍在,甘棠爱尚新。

赵公陂上下,遥想泣遗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赵通判挽诗(其二)

碎剧更尝久,跻攀鬓已皤。

题舆嗟命啬,制锦得名多。

铭好传千载,梁摧付一窠。

书丹惭钝笔,回恻甚于苏。

形式: 五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