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方若植嵬冠,森若削寒玉。
明月夜中游,谁家借黄鹄。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冷而神秘的画面。"方若植嵬冠",以巍峨的山峰比喻山石的峻峭,如同高耸的冠冕,展现了嵩山的雄壮;"森若削寒玉",则运用了比喻,形容山林如削刻的寒玉般晶莹剔透,增添了山势的冷峻和秀美。诗人夜晚独游其中,"明月夜中游",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皎洁的氛围,暗示着他的孤寂与探索。
"谁家借黄鹄"一句,巧妙地借用了黄鹄(传说中的仙鸟)的形象,寓意自己如同寻求仙踪的旅人,不知何处能借得黄鹄一飞,表达了对超凡境界的向往和对未知的探寻。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象征,传达了诗人对嵩山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内心的追求与思考。
不详
又名知章。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卒于元宪宗五年,年七十岁。早丧母,哀毁如成人。金末,尝作万言策,指陈时病;欲上不果。元初,隐居为教授,学者称为紫阳先生。耶律楚材荐为河南廉访使,约束一以简易。在官十年请老。卒,谥文宪。奂著作很多,有还山前集八十一卷,后集二十卷,(元史作还山集六十卷,元好问作奂神道碑则称一百二十卷)近鉴三十卷,韩子十卷,槩言二十五篇,砚纂八卷,北见记三卷,正统纪六十卷等,传于世
顽石本在世,启母人亦知。
可怜宋太后,死骂宁馨儿。
路傍双阙老,蔓草入荒祠。
时见山家女,烧香乞茧丝。
避名名自在,身瘠道还腴。
未到千年后,空岩已姓卢。
壮哉昌黎笔,谈笑排佛祸。
不言动鬼神,翻疑触雷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