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休禅和

为僧难得不为僧,僧戒僧仪未是能。

弟子自知心了了,吾师应为醉腾腾。

多生觉悟非关衲,一点分明不在灯。

祗道诗人无佛性,长将二雅入三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翻译

出家之人难以始终不出家,遵守戒律和仪式并不算真正的修行。
弟子深知内心清澈,而我的老师却仿佛因醉酒而豁达。
许多人的醒悟并非源于僧侣生活,关键在于内心的明悟而非外在的灯火。
人们常以为诗人缺乏佛性,但他们却能将儒家和道家的智慧融入佛教教义中。

注释

为僧:出家成为僧人。
僧戒僧仪:僧侣的戒律和仪式。
是能:真正的修行。
心了了:内心清澈明白。
吾师:我的老师。
醉腾腾:因醉酒而显得豁达。
多生觉悟:许多人通过生活体验而醒悟。
衲:僧袍,指僧侣生活。
一点分明:关键在于内心的一点领悟。
诗人:诗人。
佛性:佛教中的悟性和慈悲。
二雅:指《诗经》中的《大雅》和《小雅》,代表儒家文化。
三乘:佛教的三个主要派别,这里泛指佛教教义。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荀鹤所作,名为《赠休禅和》。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豁达与对佛法的深刻理解。

“为僧难得不为僧,僧戒僧仪未是能。”这两句表明了成为真正的僧人并非易事,因为要遵守僧人的戒律和仪轨,这需要极高的自制能力和精神修养。诗人通过这些字眼,展现了一种对佛教修行者的敬仰之情。

“弟子自知心了了,吾师应为醉腾腾。”这里,“了了”意味着心灵的清净与明晰,而“吾师应为醉腾腾”则是诗人对师父的赞誉,形容其心境如同醉酒般自在、超脱。

“多生觉悟非关衲,一点分明不在灯。”这两句诗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佛理,即真正的觉悟并非外表所能及,而是一种内心的顿悟。这里,“一點分明”指的是对宇宙真相的清晰理解,而“不在灯”则是比喻,用灯光来象征知识和智慧,意味着这种理解超越了书本知识。

“祗道诗人无佛性,长将二雅入三乘。”最后两句诗反映出诗人对自己身份的自省,以及对佛法与文学之间关系的独特看法。诗中所指的“二雅”可能是指儒家和道家的经典,而“三乘”则是佛教中的三个修行途径(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诗人似乎在表达,虽然自己是一位诗人,没有成就佛法,但仍能将儒道的智慧融入到佛教的修行中去。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文学才华,更透露出其对佛理的深刻理解和个人精神世界的豁达。

收录诗词(330)

杜荀鹤(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汉族。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 字:彦之
  • 号:九华山人
  • 籍贯: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
  • 生卒年:846~904

相关古诗词

赠休粮僧

自言因病学休粮,本意非求不死方。

徒有至人传道术,更无斋客到禅房。

雨中林鸟归巢晚,霜后岩猿拾橡忙。

争似吾师无一事,稳披云衲坐藤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赠老僧

众僧尊夏腊,灵岳遍曾登。

度水手中杖,行山溪畔藤。

心空默是印,眉白雪为棱。

自得巡方道,栖禅老未能。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赠庐岳隐者

自见来如此,未尝离洞门。

结茅遮雨雪,采药给晨昏。

古树藤缠杀,春泉鹿过浑。

悠悠无一事,不似属乾坤。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赠张员外儿

张公一子才三岁,闻客吟声便出来。

唤物舌头犹未稳,诵诗心孔迥然开。

天生便是成家庆,年长终为间世才。

月里桂枝知有分,不劳诸丈作梯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