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咏

汉家李将军,三代将门子。

结发有奇策,少年成壮士。

长驱塞上儿,深入单于垒。

旌旗列相向,箫鼓悲何已。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将令骄虏灭,岂独名王侍。

既失大军援,遂婴穹庐耻。

少小蒙汉恩,何堪坐思此。

深衷欲有报,投躯未能死。

引领望子卿,非君谁相理。

形式: 古风

翻译

汉朝的李将军,出身于三代的将门之家。
年轻时就有奇特的策略,年少便成为英勇的壮士。
率领边疆的勇士,深入到单于的营垒。
旗帜面对面相向,箫鼓悲壮无尽期。
日暮时分在沙漠边缘,战斗的喊杀声在烟尘中回荡。
将军决心消灭傲慢的敌虏,岂止是为了辅佐名王。
失去大军的支援,遭受了穹庐(匈奴)的耻辱。
从小蒙受汉朝的恩惠,怎能忍受这样的沉思。
内心深处想要报答,却未能以身许国至死。
翘首期盼子卿(朋友),除了你还有谁能理解我呢。

注释

汉家:指汉朝。
结发:古代男子十五岁束发,表示成年。
单于:匈奴的首领。
旌旗:旗帜,这里代指军队。
箫鼓:乐器,这里指战争中的音乐。
穹庐:匈奴人的毡帐,代指匈奴。
子卿:人名,这里指朋友或知己。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将军的英勇和悲壮,通过对汉家李将军的赞颂,展示了古代英雄人物的豪迈情怀和忠诚品质。诗中“结发有奇策,少年成壮士”表明这位将军自幼便具备非凡的智谋与勇气,“长驱塞上儿,深入单于垒”则描绘了他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和深入敌后作战的情景。"旌旗列相向,箫鼓悲何已"通过对军旗和战鼓的描述,传达了一种战争即将爆发的紧张气氛,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于战争即将带来的毁灭与哀伤的感慨。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则是描绘了夕阳下的战场景象,战事纷飞,烟尘四起。"将令骄虏灭,岂独名王侍"表达了这位将军的英勇不仅仅为了个人的荣耀,也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接着诗人通过“既失大军援,遂婴穹庐耻”来反映出将军面临战败被困的窘境,同时也透露出他对此种状况的无奈与自责。"少小蒙汉恩,何堪坐思此"则表达了这位将军对于国家恩惠的铭记和对现状的不甘心。

最后,“深衷欲有报,投躯未能死”展示了他虽然想要以身相许来报效国家,但最终却无法如愿,以致于“引领望子卿,非君谁相理”中的哀婉之情。诗中通过对将军的描写,以及对战争悲壮和英雄不朽的赞美,展现了作者对于忠诚与牺牲精神的崇高评价。

王维在这首诗中,不仅塑造了一位理想化的人物形象,也通过其个人的命运起伏,反映出整个时代的悲剧和战争带来的深远影响。

收录诗词(382)

王维(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任太乐丞。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名和字的由来。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字:摩诘
  • 籍贯: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
  • 生卒年:721年

相关古诗词

纳凉

乔木万馀株,清流贯其中。

前临大川口,豁达来长风。

涟漪涵白沙,素鲔如游空。

偃卧盘石上,翻涛沃微躬。

漱流复濯足,前对钓鱼翁。

贪饵凡几许,徒思莲叶东。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陇头吟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馀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形式: 古风

陇西行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饭覆釜山僧

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

将候远山僧,先期埽弊庐。

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

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

然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

一悟寂为乐,此日闲有馀。

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

形式: 古风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