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参差台殿绿云中,四面筼筜一径通。
曾读华阳真诰上,神仙居在碧琳宫。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幽脱俗的草堂景象。首句“参差台殿绿云中”,以“参差”形容台殿错落有致,与绿云相映衬,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接着,“四面筼筜一径通”一句,通过“筼筜”这一植物,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静谧与自然之美,而“一径通”则暗示了通往此地的唯一路径,增加了神秘感。
“曾读华阳真诰上,神仙居在碧琳宫。”这两句则借用了道家典籍《华阳真诰》中的意象,表达了对神仙居所的向往和想象。这里的“碧琳宫”不仅指出了草堂的建筑特色,也暗含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学意味和浪漫色彩。
综观全诗,程颢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草堂的自然景观和精神寄托,既展现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又蕴含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和谐共生、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的追求。
不详
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学者称明道先生。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 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其亲撰及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收入《二程全书》
车倦人烦渴思长,岩中冰片玉成方。
老仙笑我尘劳久,乞与云膏洗俗肠。
久厌尘笼万虑昏,喜寻泉石暂清神。
目劳足倦深山里,犹胜低眉对俗人。
行尽重云几曲山,回头方见碧峰寒。
天将仙掌都遮断,元恐尘中俗眼看。
长啸岩东古寺前,三峰相倚势相连。
偶逢云静得见日,若有路通须近天。
阴吹响雷生谷底,老松如箸见崖颠。
结根不得居平地,犹与莲花远比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