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东西二林

山北东西寺,高人永远师。

来游亦前定,回首独移时。

社散白莲尽,山空玄鹤悲。

何年陶靖节,溪上送行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山北和山东的寺庙,高人常在此修行为师。
来访的人也是命中注定,回头望去,独自逗留良久。
祭祀结束后,白莲花凋零,山中空寂,黑鹤显得凄凉。
不知哪一年,陶渊明会在这溪边,迟迟不愿送别离去的人。

注释

山北:指山的北部。
东西寺:两个相邻的寺庙。
高人:德高望重的人。
永远师:永远值得尊敬的导师。
来游:来访游览。
前定:命中注定。
回首:回头看。
独移时:独自停留一段时间。
社散:祭祀结束。
白莲:白色的莲花,象征纯洁。
尽:凋谢完毕。
玄鹤:黑色的鹤,象征哀伤。
何年:哪一年。
陶靖节:陶渊明,字靖节,东晋诗人。
溪上:溪边。
送行迟:迟迟不愿送别。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豪苏辙的《不到东西二林》,描绘了诗人对山中寺庙和隐逸之人的敬仰之情,以及自己未能亲临游览的遗憾。首句"山北东西寺"点出两个著名的寺庙,暗示了隐居高僧的存在。"高人永远师"表达了诗人对这些高僧的尊敬,视他们为永远的榜样。

"来游亦前定"暗示了诗人对拜访寺庙之事早有期待,但"回首独移时"则透露出他未能如愿,只能独自回味和感慨。"社散白莲尽"描绘了寺庙周围的宁静与清幽,而"山空玄鹤悲"则以鹤鸣渲染出一种空寂的氛围,增添了诗意。

最后两句"何年陶靖节,溪上送行迟"借用了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形象,想象他在溪边依依惜别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己未能及时造访的惋惜。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辙诗歌的淡泊与深沉。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中秋无月同诸子二首(其二)

捲衣换斗酒,欲饮月明中。

坐看浮云合,遥怜四海同。

清光知未泯,来岁尚无穷。

且尽樽中渌,高眠听雨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中秋无月同诸子二首(其一)

风雨来无定,泥涂日向深。

直埋今夜月,真失众人心。

云外天衢净,人间浊雾侵。

幽人久不寐,起坐夜愔愔。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中秋新堂看月戏作

年年看月茅檐下,今岁堂成月正圆。

自笑吾人强分别,不应此月倍婵娟。

虚窗每怯高风度,碧瓦频惊急雨悬。

七十老翁浑未惯,安居始觉贵公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予初到筠即于酒务庭中种竹四丛杉二本及今三年二物皆茂秋八月洗竹培杉偶赋短篇呈同官

种竹成丛杉出檐,三年慰我病厌厌。

剪除乱叶风初好,封植孤根笋自添。

高节不知尘土辱,坚姿试待雪霜沾。

属君留取障斜日,仍记当年此滞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