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偈(其一)

妒忌之火,焚烧善根。增恶果报,坏好名闻。

以著我故,见慢增胜。瞋所盖缠,心不清净。

大则坏国,小则杀身。从古至今,数如沙尘。

既会爱憎,当衣慈忍。如是进者,名真随顺。

形式: 偈颂

鉴赏

这首诗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深刻揭示了嫉妒之心的危害性。"妒忌之火,焚烧善根",将嫉妒比喻为熊熊燃烧的火焰,不仅烧毁了内心的善良与美德,还滋生出更多的恶行和恶果。"增恶果报,坏好名闻",进一步阐述了嫉妒导致的负面后果,不仅使个人遭受更严重的报应,也破坏了良好的名声和社会评价。

"以著我故,见慢增胜",指出嫉妒往往源于自我中心,使得对他人成就的轻视和贬低更加明显。"瞋所盖缠,心不清净",强调了嫉妒情绪如何蒙蔽心灵,使人心灵变得浑浊不清。"大则坏国,小则杀身",从宏观到微观,描绘了嫉妒对社会秩序乃至个体生命的影响,无论是国家的衰败还是个人的毁灭。

最后,诗人提出了解决之道:"既会爱憎,当衣慈忍",意即在理解和接纳爱与恨的同时,应当披上慈悲与宽容之心。"如是进者,名真随顺",鼓励人们遵循这种内心的平和与宽广,以达到真正的顺随自然与内心的和谐。

整首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警示人们嫉妒之心的危险,并倡导以慈悲和宽容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爱与恨,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四偈(其二)

见胜进者,心生嫉妒。以苾刍相,包蛇虺怒。

不敢以身,而先天下。三人同行,必有师者。

孔老之圣,行已如此。奈何怀瞋,而称释子。

子以缘差,我故痛告。尽世间心,乃可学道。

形式: 偈颂

四偈(其三)

瞋恚现行时,无明所迷醉。

不知自之失,但见他人是。

如人在暗处,见外不见里。

大哉圣人学,事事必求己。

形式: 偈颂

四偈(其四)

曹溪传祖位,夜舂先屈身。

童子诵句偈,乃称曰上人。

南山證果位,天神常伏膺。

自以本持律,不敢称大乘。

形式: 偈颂

日用

昼为情缘,夜为恶想。譬如血脉,流注不断。

笑喜怒骂,折旋俯仰。我观个中,无三界相。

山河大地,与意俱丧。十方分身,向此安葬。

耳中有尘,捕风缚响。舌头无骨,如拳展掌。

婴儿哆啝,语无背向。终必得物,人不敢诳。

是坚密身,独露万象。才落意地,即同侣伴。

形式: 四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