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偈(其三)

瞋恚现行时,无明所迷醉。

不知自之失,但见他人是。

如人在暗处,见外不见里。

大哉圣人学,事事必求己。

形式: 偈颂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思想为底蕴,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揭示了人们在面对自身错误与他人问题时的心理状态,以及对圣人之学的深刻反思。

首句“瞋恚现行时,无明所迷醉”,描绘了人在愤怒情绪爆发时的状态,被无知(无明)所蒙蔽,无法清醒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反而将矛头指向他人。这种现象如同一个人处于黑暗之中,只能看到外部的事物,却看不见自己身后的景象,形象地展示了自我认知的局限性。

接下来,“不知自之失,但见他人是”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自我中心的视角,人们往往在自己的错误面前视而不见,却能轻易发现他人的缺点和错误。这种行为模式反映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盲点和偏见。

最后,“如人在暗处,见外不见里”是对前两句的总结,以更加直观的方式描绘了这种现象的本质——在自我认知的黑暗中,人们只能看到表面现象,而忽视了深入自我内心去理解与反省的重要性。

“大哉圣人学,事事必求己”则表达了对圣人之道的崇敬与追求。圣人之所以为圣,是因为他们能够超越常人的局限,事事反躬自省,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一味地责怪他人或外界。这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极高要求,也是对社会和谐与道德进步的深刻启示。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人类在面对自我与他人关系时的常见心理误区,以及寻求自我完善的重要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内省与道德修养的重视。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四偈(其四)

曹溪传祖位,夜舂先屈身。

童子诵句偈,乃称曰上人。

南山證果位,天神常伏膺。

自以本持律,不敢称大乘。

形式: 偈颂

日用

昼为情缘,夜为恶想。譬如血脉,流注不断。

笑喜怒骂,折旋俯仰。我观个中,无三界相。

山河大地,与意俱丧。十方分身,向此安葬。

耳中有尘,捕风缚响。舌头无骨,如拳展掌。

婴儿哆啝,语无背向。终必得物,人不敢诳。

是坚密身,独露万象。才落意地,即同侣伴。

形式: 四言诗

八月十六入南昌右狱作对治偈

那落迦中,论劫受苦。焚铁其地,汁铜其柱。

鱼鲙而脔,爪分而锯。于一日夕,有万痛楚。

我避世纷,重闭其户。而此知识,勃然而怒。

吏收付官,于此土住。自寻其罪,焦芽石女。

然非天人,所能见与。自业成熟,现行会遇。

受尽还无,无可措虑。我作是观,上契佛祖。

形式: 偈颂

食不继偈

观饿鬼趣,论劫饥渴。针锋其咽,火聚其发。

昼夜号呼,百千死活。我常饱暖,今暂缺乏。

当生大悲,入此观法。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