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其一)

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昼雨新愁,百尺虾须在玉钩。

琼窗春断双蛾皱,回首边头。欲寄鳞游,九曲寒波不泝流。

形式: 词牌: 采桑子

翻译

深秋时节,梧桐树下,辘轳金井旁,落叶满地。树木入秋而变,人见秋色而愁。手扶百尺垂帘,眼望窗外细雨,旧愁之上又添新愁。
闺中的思妇独守着琼窗,想到韶华渐逝,心愿难成,怎不双眉紧皱,愁在心头。回首边地,征人久无音讯。想要寄书信,可是黄河寒波滔滔,溯流难上,思妇只能在孤独寂寞中苦苦守望。

注释

辘轳:一种安在井上绞起汲水斗的器具,亦即汲取井水用的滑车。
金井:井栏上有雕饰的井,这里指宫廷园林中的井。
梧桐:古代诗人常用梧桐金井说明时已至晚秋。
几树:多少的树。
树,这里指梧桐树。
惊秋:《词林万选》中作“经秋”。
昼雨:指白天下的雨。
昼,白天。
新愁:指悲秋之愁。
百尺:这里为约指,极言其长。
虾须:因帘子的表状像虾的触须,所以用“虾须”作为帘子的别称。
玉钩:玉制的钩子。
琼窗:雕饰精美而华丽的窗。
春断:《词林万选》中作“梦断”。
春断,这里指情意断绝,即男女相爱之情断绝。
春,指男女相爱之情。
双蛾:即指美女的两眉。
蛾,蛾眉,指妇女长而美的眉。
皱:起皱纹,指皱眉。
回首:回望。
边头:指偏僻而遥远的地方。
欲:想要。
寄:寄托。
鳞游:游鱼,这里借指书信。
九曲:萧本二主词中“曲”作“月”。
九曲,形容黄河河道的迂回曲折,这里代指黄河。
九,泛指多数。
泝流:倒流。
泝,同“溯”,逆流而上。

鉴赏

这是一首充满意象和情感的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怀念。"辘轳金井梧桐晚"一句设定了场景,古老的辘轳(古代汲水工具)和金井旁的梧桐树在傍晚时分显得格外静谧,而"几树惊秋"则透露出秋天来临的迹象,自然界的变化引发了诗人的感慨。

"昼雨如愁"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忧虑和悲伤,正如白日里的细雨,连绵不断。接下来的"百尺虾须上玉钩"则是对细雨的精致描写,仿佛每一滴雨都挂在精美的玉钩上,如同诗人心头的忧思,无尽无休。

"琼窗春断双蛾皱"一句中,琼窗(精致的窗户)与春日被打断的双蛾(可能是纸窗上的剪纸艺术),都透露出一种美好事物易逝、不再的哀愁。"回首边头"则显示了诗人对往昔时光的追忆和眷恋,边头可能是指远方的边疆,也可能是对某个特定地点或时间的怀念。

最后两句"欲寄鳞游,九曲寒波不溯流"表达了诗人想要通过写诗来寄托自己的思绪,但又感觉到就连那九曲(蜿蜒曲折)的河流也无法带走他的忧伤和寂寞。这里的“鳞游”指的是鱼儿在水中的游动,象征着诗人想要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复杂的心理状态,是一篇将个人情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杰作。

收录诗词(72)

李煜(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 字:重光
  • 号:钟隐
  • 生卒年: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

相关古诗词

采桑子(其二)

亭前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细雨霏微,不放双眉时暂开。

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

形式: 词牌: 采桑子

青玉案

梵宫百尺同云护,渐白满苍苔路。

破腊梅花□早露。

银涛无际,玉山万里,寒罩江南树。

鸦啼影乱天将暮,海月纤痕映烟雾。

修竹低垂孤鹤舞。

杨花风弄,鹅毛天剪,总是诗人误。

形式: 词牌: 青玉案

临江仙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形式: 词牌: 临江仙

临江仙

秦楼不见吹箫女,空馀上苑风光。

粉英含蕊自低昂,东风恼我,才发一衿香。

琼窗梦□留残月,当年得恨何长。

碧阑干外映垂杨,暂时想见,如梦懒思量。

形式: 词牌: 临江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