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理歌(其二)

皎蟾形兆出庵来,烁烁光明充大宇。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啬谓之重积德。

性天大察长根尘,理路多通增业识。

聪明智慧不如愚,雄辩高谈争似嘿。

绝虑忘机无是非,隐耀含华远声色。

寡欲薄味善根臻,省事简缘德本植。

一念融通万虑澄,三心剔透诸缘息。

谛观三教圣人书,息之一字最简直。

若于息上做工夫,为佛为仙不劳力。

息缘达本禅之机,息心明理儒之极。

息气凝神道之玄,三息相须无不克。

说与知堂田皎蟾,究竟自心为轨则。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玄理歌(其二)》由元代道士李道纯所作,以“皎蟾”为喻,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道家的修行理念和宇宙真理。

首先,“皎蟾形兆出庵来,烁烁光明充大宇”,以皎洁明亮的月亮象征着真理的光芒普照万物,启示人们在修行中追求内心的光明与纯净。

接着,“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啬谓之重积德”,强调了节制与积累功德的重要性,认为在处理人事与顺应自然时,应采取节俭的态度,以此积累深厚的道德力量。

“性天大察长根尘,理路多通增业识”,指出人的本性应如同广阔的天空,洞察万物,通过不断学习和理解,增长知识与智慧。

“聪明智慧不如愚,雄辩高谈争似嘿”,提出真正的智慧并非在于口舌之利,而在于内心的平静与深沉,沉默有时比言辞更能体现智慧。

“绝虑忘机无是非,隐耀含华远声色”,倡导摒弃杂念,忘却机巧,远离是非,保持内心的宁静与高雅,远离世俗的喧嚣。

“寡欲薄味善根臻,省事简缘德本植”,强调减少欲望和简化生活,有助于培养良好的道德根基,通过减少外在事务的干扰,稳固内在的德行。

“一念融通万虑澄,三心剔透诸缘息”,说明通过专注与内省,可以将纷乱的思绪澄清,达到心灵的和谐与统一,去除一切杂念。

“谛观三教圣人书,息之一字最简直”,指出观察并理解佛教、道教、儒家等圣贤的经典,发现“息”字是通往真理的关键,意味着在修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平衡。

最后,“若于息上做工夫,为佛为仙不劳力”,鼓励人们在修行中专注于“息”的修炼,即呼吸的调整与内心的平静,这样便能自然而然地达到佛或仙的境界,无需过多的努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月亮为引子,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哲理,阐述了道家修行的核心理念——通过内心的修养与节制,达到与宇宙和谐共生的状态,最终实现精神上的升华与解脱。

收录诗词(190)

李道纯(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宋末元初著名道士。别号“莹蟾子”。精于内丹学。博学多才,他的内丹理论兼容并包,系统非常完整。其师王金蟾为道教丹功南宗白玉蟾之弟子。融合内丹道派南北二宗。其内丹理论以“守中”为要诀。故后人称其为内丹学中的中派

  • 字:元素
  • 号:清庵
  • 籍贯:湖南都梁(武冈)

相关古诗词

性理歌

两仪肇判分三极,乾以直专坤辟翕。

天地中间玄牝门,其动愈出静愈入。

道统正传指归趣,仲尼授参参授伋。

风从虎兮云从龙,火就燥兮水流湿。

致和格物有等伦,入圣超凡无阶级。

君子居易以俟命,内省不疚何忧悒。

致用推明生杀机,存身究竟龙蛇蛰。

回光照破梦中身,直下掀翻旧书笈。

磨光刮垢绝根尘,释累清心无染习。

潜心入妙感而通,万里长江一口吸。

何须乾鼎炼金精,不假坤炉烹玉汁。

透彻羲皇未画前,世界收来藏黍粒。

形式: 古风 押[缉]韵

火候歌

欲造玄玄须谨独,谨独工夫机在目。

绝断色尘无毁辱,清虚方寸莹如玉。

极致冲虚守静笃,静中一动阳来复。

初九潜龙须摄伏,进至见龙休太速。

才见乾乾光内烛,或跃在渊时沐浴。

九五飞龙成化育,阳极阴生须退缩。

防微杜渐坤初六,退至直方金并木。

六三不可荣以禄,括囊以后神丹熟。

若逢野战志钤束,阴剥阳绝火候足。

一粒宝珠吞入腹,作个全真仙眷属。

一夫一妇常和睦,三偶三奇时趁逐。

素女青郎一处宿,黑汞赤铅自攒簇。

虚空造就无为屋,这个主人诚不俗。

山岳藏云天地肃,烁烁蟾光照虚谷。

形式: 古风

龙虎歌

真龙真虎原无象,谁为起模传此样。

若于无象里承当,又落断常终莽荡。

青青白白太分明,也是无风自起浪。

时人要识真龙虎,不属有无并子午。

休将二物浑沦吞,但把五行颠倒数。

根芽本是太玄宫,造化却在朱陵府。

虽然运用有主张,毕竟虚灵无处所。

一条大道要心通,些子神机非目睹。

忽然迸开顶额门,勘破木金同一母。

高高绝顶天罡推,耿耿银河斗柄戽。

兴云起雾仗丁公,掣电驱雷役玄武。

瞬息之间天地交,刹那之顷坎离补。

虎从水底起清风,龙在火中降甘雨。

云行雨施天下平,运乾龙德功周普。

人言六龙以御天,孰知一龙是真主?

人言五虎透玄关,孰知一虎生真土?

会得龙虎常合和,便知龟蛇互吞吐。

圣人设象指蹄筌,象外明言便造言。

言外更须穷祖意,元来太极本无○。

得意忘象未为特,和意都忘为极则。

稽首束斋赵隐居,彻底掀翻参学毕。

形式: 古风

无一歌

道本虚无生太极,太极变而先有一。

一分为二二生三,四象五行从此出。

无一斯为天地根,玄教一为众妙门。

易自一中分造化,人心一上运经纶。

天得一清地得宁,谷得以盈神得灵。

物得以成人得生,侯王得之天下贞。

禅向一中传正法,儒从一字分开阖。

老君以一阐真常,曾参一唯妙难量。

道有三乘禅五派,毕竟千灯共一光。

抱元守一通玄窍,惟精惟一明圣教。

太玄真一复命关,是知一乃真常道。

休言得一万事毕,得一持一保勿失。

一彻万融天理明,万法归一未奇特。

始者一无生万有,无有相资可长久。

诚能万有归一无,方会面南观北斗。

至此得一复忘一,可与化元同出没。

设若执一不能忘,大似痴猫守空窟。

三五混一一返虚,返虚之后虚亦无。

无无既无湛然寂,西天胡子没髭须。

今人以无唤作无,茫荡顽空涉畏途。

今人以一唤作一,偏枯苦执费工夫。

不无之无还会得,便于守一知无一。

一无两字尽掀翻,无一先生大事毕。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