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石协律归吴兴别业

识来无定居,此去复何如。

一与耕者遇,转将朝客疏。

资身唯药草,教子但诗书。

曾许黄庭本,斯言岂合虚。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翻译

人生无定处,这次又将如何
一旦与农夫相遇,反而与朝廷官员关系疏远
仅凭药草维持生活,教育孩子只读诗书
我曾承诺过追求黄庭之学,这样的誓言怎能空口无凭

注释

识:认识,理解。
来:到来。
无:没有。
定:固定的。
居:居住。
此:这。
去:离开。
复:再,又。
何:什么。
如:如何。
一:一旦。
与:和。
耕者:农夫。
遇:相遇。
转:反而。
将:将要。
朝客:朝廷官员。
资:依靠,维持。
身:身体。
唯:只有。
药草:草药。
教:教导。
子:孩子。
但:只。
诗书:书籍,这里指诗经和儒家经典。
曾:曾经。
许:承诺。
黄庭:黄庭内经,古代医学著作。
本:根本,目标。
斯:这。
言:话语。
岂:怎么,难道。
合:应该,符合。
虚:虚假,空洞。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朱庆馀的《送石协律归吴兴别业》。从内容来看,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惆怅和生活无常的感慨,同时也展示了自己对于简单生活方式的选择和对子女教育的重视。

“识来无定居,此去复何如。”这里诗人通过自己的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一种无奈和对未来迷茫的态度。"一与耕者遇,转将朝客疏。" 这两句写出了偶然间与农夫相遇的场景,并且将这种简洁的交往比喻为朝夕匆匆的客人关系,强调了生活中的偶遇和离别。

“资身唯药草,教子但诗书。”这两句反映了诗人的生存哲学,即以草本草药来维持身体健康,以及对子女教育的态度,只传授他们诗歌和书籍。这里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文化传承和生活简朴的重视。

“曾许黄庭本,斯言岂合虚。”最后两句提到了“黄庭”,可能是指道教中的《黄庭经》,而“斯言”则是在强调之前的话语并非虚妄。诗人通过这些话语表达了自己对于信仰和生活态度的坚持。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同时也透露出了一种超脱世俗的追求。

收录诗词(173)

朱庆馀(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卒年不详,名可久,以字行。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见《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六,《全唐诗》存其诗两卷。曾作《闺意献张水部》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通榜”,增加中进士的机会。据说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写诗回答他说:“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于是声名大震

  • 籍贯:越州(今浙江绍兴)
  • 生卒年:826

相关古诗词

送刘思复南河从军

七千里别宁无恨,且贵从军乐事多。

不驻节旄先候发,偶逢山寺亦难过。

蛮人独放畬田火,海兽群游落日波。

远作受恩身不易,莫抛书剑近笙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送吴秀才之山西

泽潞西边路,兰桡北去人。

出门谁恨别,投分不缘贫。

杯酒从年少,知音在日新。

东湖发诗意,夏卉竟如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送张景宣下第东归

归省值花时,闲吟落第诗。

高情怜道在,公论觉才遗。

春雨连淮暗,私船过马迟。

离心可惆怅,为有入城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送李馀及第归蜀

从得高科名转盛,亦言归去满城知。

发时谁不开筵送,到处人争与马骑。

剑路红蕉明栈阁,巴村绿树荫神祠。

乡中后辈游门馆,半是来求近日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