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成节集英殿宴教坊词致语口号

三朝遗老九门前,又见承平大有年。

文母忧勤初化俗,曾孙仁孝已通天。

史书元祐三千牍,乐奏坤成第一篇。

欲采蟠桃归献寿,蓬莱清浅半桑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历经三朝的老臣在城门前列队,又见到天下太平,丰收之年来到。
文母的辛勤努力开始改变风俗,曾孙以仁爱孝顺闻名已传遍世间。
史书记载着元祐年间三千卷的功绩,音乐奏响赞美坤宁的第一篇章。
想要采摘蟠桃去献给长寿的君王,但蓬莱仙境的清澈浅水只如半个桑田般渺小。

注释

三朝遗老:历经三朝的老臣。
九门前:城门前列队。
承平:天下太平。
大有年:丰收之年。
文母:指贤明的母亲或祖母。
忧勤:勤劳而忧虑。
化俗:改变风俗。
通天:闻名于世。
史书:历史记载。
元祐:宋哲宗年号。
三千牍:三千卷书。
坤成:赞美女性的颂歌。
蟠桃:神话中的仙桃,象征长寿。
献寿:献给长寿的人。
蓬莱:传说中的仙岛。
清浅:清澈浅水。
桑田:比喻沧海桑田,变化极大。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思想家苏轼的作品,反映了他对当时政治和社会状况的一种理想化表达。首句“三朝遗老九门前”,九门指的是京城的九个城门,这里借用来描绘一幅宏大壮观的画面,"三朝遗老"则是形容那些历经多代、见证过多次政权更迭的老者。第二句“又见承平大有年”,承平指的是太平盛世,这里表达了对和平年代的向往。

接下来的“文母忧勤初化俗,曾孙仁孝已通天”则描写了一位母亲(文母)对子女的教导之勤奋,以及家族成员间的孝顺美德,这里的“已通天”暗示了这种美好的品质得到了上天的认可。

中间两句“史书元祐三千牍,乐奏坤成第一篇”,表达的是对历史文献的尊重与学习,以及音乐艺术的高度评价。其中,“元祐三千牍”是形容大量的史书记载,而“乐奏坤成第一篇”则强调了某一首乐曲(或文学作品)的杰出与完美。

末尾两句“欲采蟠桃归献寿,蓬莱清浅半桑田”,诗人表达了对长寿和吉祥的追求,以及对仙境般美好世界的向往。其中,“蓬莱”指的是传说中的仙岛,而“半桑田”则是描述一种宁静、纯净的自然景象。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对现实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憬,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功力。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集英殿秋宴教坊词致语口号

霜霏碧瓦尚生烟,日泛彤庭已集仙。

霭霭四门多吉士,熙熙万国屡丰年。

高秋爽气明宫殿,元祐和声入管弦。

菊有芳兮兰有秀,从臣谁和《白云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兴龙节集英殿宴教坊词致语口号(其一)

凛凛重瞳日月新,四方惊喜识天人。

共知若木初升旦,且种蟠桃莫计春。

请吏黑山归属国,给扶黄发拜严宸。

紫皇应在红云里,试问清都侍从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兴龙节集英殿宴教坊词致语口号(其二)

风卷云舒合两班,曈曈瑞日映天颜。

观书已获千秋镜,积德长为万岁山。

腊雪未消三务起,壬人不用五兵闲。

相逢父老争相贺,却笑华胥是梦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紫宸殿正旦教坊词致语口号

九霄清跸一声雷,万物欣荣意已开。

晓日自随天仗出,春风不待斗杓回。

行看菖叶催耕籍,共喜椒花映寿杯。

欲识太平全盛事,振振鹓鹭满云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