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路馀千里,行行雪洒衣。

诸峰何日别,一锡犯寒归。

夜宿谁闻磬,晨斋自采薇。

遥知到禅宇,猿鸟共开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翻译

前方的道路还遥远,一路行来雪花洒满衣裳。
何时能与山峰告别,手提锡杖冒着严寒归来。
夜晚住宿何处能听到钟磬声?早晨斋戒时自己采摘野菜。
遥想抵达禅寺之时,猿猴鸟儿会一起打开山门迎接我。

注释

去路:前方的道路。
馀:剩余。
千里:很远的距离。
洒:洒落。
何日:何时。
别:告别。
一锡:一根锡杖,僧人出行的象征。
犯寒:冒着寒冷。
夜宿:夜晚住宿。
闻磬:听到钟磬声。
晨斋:早晨的斋戒。
采薇:采摘野菜,古时僧人常食。
遥知:想象中。
禅宇:禅寺。
扉:门。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在雪地中跋涉的孤独旅途。首句"去路馀千里",通过"馀千里"这个词汇,传达了行走者的孤单与距离之远。紧接着"行行雪洒衣",则是对僧人衣服被雪花覆盖的生动描写,不仅突显了环境的寒冷,更映射出僧人的孤独和坚持。

接下来的"诸峰何日别,一锡犯寒归"展现了诗人对于山峰的依恋,以及对归宿之地的渴望。"一锡"此处可能象征着僧人的简单生活工具,而"犯寒归"则是对僧人在严寒中坚持修行、最终回归寺庙的情景描绘。

夜晚,诗人在"谁闻磬"的寂静中入睡,这里的"磬"通常用来打击,以示时间或召唤信徒,而这里则是僧人独自一人时的伴侣。晨间,诗人自己采集薇菜,表明了僧人的简朴生活。

最后两句"遥知到禅宇,猿鸟共开扉"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祥和的画面。诗人远离尘世,在禅宇中找到了心灵的安顿,而猿鸟与他一同在这片刻的宁静中分享着清晨的门扉,传达出一种自然界与僧人的和谐共生。

整首诗通过对雪、山峰、夜晚、早晨等景物的细腻描写,以及对僧人生活状态的深入刻画,展现了诗人对于孤独修行者的同情和理解,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界和精神世界的深切感悟。

收录诗词(17)

孙何(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石桥

六月岩崖似九秋,兴公辞赋好淹留。

杉松迤逦连华顶,钟磬依稀近沃洲。

枕水古碑卿相撰,拂云新刹帝王修。

高僧尽解飞金锡,谁是当年白道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咏华林书院

六阙旌门事若何,诸生常不绝弦歌。

鲤庭共禀诗书训,隐巷齐登俊造科。

宗族有光传孝弟,乡闾无讼化淳和。

芝兰子弟相薰习,金石交朋互切磋。

遥望楚江波迥急,却分庐阜影偏多。

题名石鼓围松桂,讲易高堂绕芰荷。

采药路从洪井出,买书船自孺亭过。

我惭已在瀛洲直,不得西山隐薜萝。

形式: 排律 押[歌]韵

诗三首(其三)

黄帝升天去不还,空留片石在人间。

千寻杳杳撑红日,倚云乔木羽林閒。

时人不信飞升路,辙迹龙髯竟可攀。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诗三首(其二)

薜荔无因挂一毫,化工镌削亦应劳。

圭形直指明河落,桂影遥分涨海涛。

发地五千何足贵,去天三百未为高。

轩辕辙迹今犹在,斗上丹枕著羽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