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熊伯通

岁暮欣逢盖共倾,川涂南北岂忘情。

事经官路心应折,地入家山眼更明。

江上月华空自照,梅边春意恰相迎。

关河不锁真消息,野客犹能听治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年末相遇如久别重逢,无论南北行程都难忘记情感。
历经官场之路心中或许已疲惫,但家乡山水映入眼帘更加清晰。
江上的月光独自照耀,梅花丛中的春意正热烈地迎接我。
边关河防无法阻挡真实的消息传递,野外的游子仍能听到政事的声音。

注释

岁暮:年末。
共倾:久别重逢。
川涂:道路。
南北:东西方向。
事经:经历。
官路:官场之路。
心应折:心中疲惫。
家山:家乡山水。
月华:月光。
梅边:梅花丛中。
关河:边关河防。
野客:野外的游子。
治声:政事的声音。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名为《送熊伯通》。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对国家大事的关心。

“岁暮欣逢盖共倾,川涂南北岂忘情。” 这两句描绘了岁末时节,朋友相聚饮酒的情景。"岁暮"指年底,"欣逢盖"形容欢聚的场面,"共倾"意味着共同举杯畅饮。"川涂南北"则暗示友人即将踏上远行之路,"岂忘情"表达了对彼此深厚感情的不舍。

“事经官路心应折,地入家山眼更明。” 这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仕途的感慨和对故土的眷恋。"事经官路"指的是历尽官场的磨难,"心应折"则是内心的忧虑与痛苦。"地入家山"是说回到自己的家乡,而"眼更明"则表达了回归自然后,心灵得以净化,视野变得更加开阔。

“江上月华空自照,梅边春意恰相迎。”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江上月华"是说月光洒在江面上,如同水中的波纹,"空自照"则意味着月亮似乎无需任何外力便能发光。"梅边春意恰相迎"则是形容初春时节,梅花盛开,带来了一丝春天的气息。

“关河不锁真消息,野客犹能听治声。”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政事的关注和对友人的期许。"关河不锁"形容边塞未闭,信息畅通。"真消息"是指真实的情况传递。"野客犹能听治声"则是说即使身在异乡的游子,也能听到国内太平盛世的声音。

整首诗通过送别的情境,抒发了对友情、家国和自然美景的深情寄托,是一篇融合了个人情感与公共关怀的佳作。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送裴如晦宰吴江

青发朱颜各少年,幅巾谈笑两欢然。

柴桑别后馀三径,天禄归来尽一廛。

邂逅都门谁载酒,萧条江县去鸣弦。

犹疑甫里英灵在,到日凭君为舣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送潘景纯

东都曾以一当千,场屋声名十五年。

晚赐绿衣随宦牒,始操丹笔事戎旃。

明时正欲精蒐选,荣路何当力荐延。

赖有史君能好士,方看一鹗在秋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送赞善张轩民西归

柴荆雀有罗,公子数经过。

邂逅相知晚,从容所得多。

百忧生暮齿,一笑隔沧波。

早晚西州路,遥听下坂珂。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重游草堂(其二)

僧残尚食少,佛古但泥多。

寒守三衣法,饥传一钵歌。

宽闲每迸竹,危朽漫牵萝。

怊怅庭前柏,西来意若何。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