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试明堂火珠

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

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

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

遥知太平代,国宝在名都。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翻译

帝王正位建造明堂重屋,明堂顶上凌空耸立火珠。
夜晚就像两个月亮升天,日晓月落高空一颗孤星。
天色明净珠光难以泯灭,云彩生起远望若有若无。
早就知晓在这太平盛世,有国宝必定出现在名都。

注释

明堂:为当时朝廷的听政殿,火珠:明堂屋顶上用来装饰美化的宝珠。
正位:谓正式登位、就职。
按明堂之制,肇自上古,为帝王宣政教、祀宗祖之所。
故帝王正位,必造明堂。
重屋:重檐之屋。
明堂建筑,上圆下方,有两层,上层祭天,下层有五室,谓之“重屋”。
凌空:高升到天空或耸立空中。
一作“中天”。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水上有连理树,其树柞栎也,南北对生,凌空交合。

夜来:入夜。
唐杜甫《遣怀》诗:“夜来归鸟尽,啼杀后栖鸦。
”双月:指火珠、月亮。
满:一作“合”。
曙:天刚亮。
一星:指火珠。
天净:天空明净。
遥知太平代:一作“还知圣明代”。
太平:谓时世安宁和平。
《吕氏春秋·大乐》:“天下太平,万物安宁。
”国宝:指火珠。
此以火珠指明堂顶上宝珠。
名都:著名的都城。
汉班固《西都赋》:“若乃观其四郊,浮游近县,则南望杜霸,北眺五陵。
名都对郭,邑居相承。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宏伟壮丽的宫殿夜景,通过对比和对照手法,抒发了诗人对于太平盛世的向往之情。

"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 这两句设置了全诗的意境,描述了一座高大宽敞的宫殿内,璀璨夺目的珍宝——火珠,如同星辰一般悬挂在半空中。这不仅是对视觉效果的描绘,更象征着皇权的辉煌与威严。

"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 这两句则转换了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从夜晚到黎明,由多变少,营造出一种动态的美学效果。双月可能象征着平衡、和谐,而在清晨,一颗孤独的星辰却引发了对孤寂与渺茫的思考。

"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 这两句诗人的情感开始流露,天空澄明,光芒不减,却被浮动的云朵所遮挡,这种景象让人产生了无尽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两句"遥知太平代,国宝在名都。" 表达了诗人对于太平盛世的认知以及对国家宝贵之物——可能是指那些火珠等珍宝——所处之地的肯定。这也暗含着诗人对当时政治稳定和文化繁荣的赞美。

整首诗通过对宫殿夜景的描写,体现了诗人对于权力、秩序与永恒价值的追求,以及对盛世美好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16)

崔曙(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作署,唐朝状元、诗人。自幼失去双亲,可谓备尝人世艰难困苦。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科举考试中获得进士第一名,又在殿试中作《奉试明堂火珠》诗。唐玄宗看后大为赞赏,取为状元,官授河内县县尉。可惜,第二年,就病故了。死后只留下一女,名叫“星星”,世人皆以为“曙后一星孤”是谶语

  • 籍贯:宋州宋城县(今河南商丘)
  • 生卒年:?—739年

相关古诗词

途中晓发

晓霁长风里,劳歌赴远期。

云轻归海疾,月满下山迟。

旅望因高尽,乡心遇物悲。

故林遥不见,况在落花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缑山庙

遗庙宿阴阴,孤峰映绿林。

步随仙路远,意入道门深。

涧水流年月,山云变古今。

祗闻风竹里,犹有凤笙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早发交崖山还太室作

东林气微白,寒鸟急高翔。

吾亦自兹去,北山归草堂。

仲冬正三五,日月遥相望。

萧萧过颍上,昽昽辨少阳。

川冰生积雪,野火出枯桑。

独往路难尽,穷阴人易伤。

伤此无衣客,如何蒙雪霜。

形式: 排律 押[阳]韵

奉酬中书相公至日圆丘摄事合于中书后阁宿斋移止于集贤院叙怀见寄之作

典籍开书府,恩荣避鼎司。

郊丘资有事,斋戒守无为。

宿雾蒙琼树,馀香覆玉墀。

进经逢乙夜,展礼值明时。

勋共山河列,名同竹帛垂。

年年佐尧舜,相与致雍熙。

形式: 排律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