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行脚僧

补衲随缘住,难违尘外踪。

木杯能渡水,铁钵肯降龙。

到处栖云榻,何年卧雪峰。

知师归日近,应偃旧房松。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冬]韵

翻译

随缘修补僧衣居住,难以违背山林中的足迹。
木制茶杯能盛水行舟,铁制饭碗也能降服神龙。
四处都有云彩般的禅床,何时能躺卧在雪峰之上。
知道师父归来的日子将近,旧居的松树应该已偃息以待。

注释

补衲:修补僧衣。
随缘:顺应机缘。
尘外踪:山林生活。
木杯:木制茶杯。
铁钵:铁制饭碗。
降龙:比喻降伏烦恼或强大的力量。
栖云榻:云彩般的禅床。
卧雪峰:躺在雪山上修行。
知师:知道师父。
偃旧房松:让旧居的松树显得静止,象征等待师父归来。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行脚僧人的生活状态和心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僧人超脱尘世、随缘度日的情怀。

“补衲随缘住,难违尘外踪。”这里展示了僧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他不追求奢侈,只是简单地修补自己的衣物,随遇而安,不强求离开尘世的脚步,但又似乎留下了一些超然物外的痕迹。

“木杯能渡水,铁钵肯降龙。”这两句通过对木杯和铁钵的比喻,表达了僧人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即使是最简单的器物,也能帮助他渡过难关,就像能够驯服强大的龙一样。

“到处栖云榻,何年卧雪峰。”这两句描绘了僧人的流浪生活,他随处安身,无论是在云雾缭绕的山林还是在洁白的雪峰,都能安然入睡。这里也透露出他对未来归宿的渴望,期盼着哪一年的时光里能够找到自己的栖息之地。

“知师归日近,应偃旧房松。”最后两句则表达了僧人对于归依师门的渴望,他知道自己归依的日子不远了,因此在旧居中整理那早已荒凉的房舍,准备迎接自己的归来,同时也象征着他内心对于精神家园的向往。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僧人生活的描绘,展示了一种超脱物外、自在随缘的禅意境界。

收录诗词(270)

戴叔伦(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 字:幼公(一作次公)
  • 籍贯:润州金坛(今属江苏)
  • 生卒年:732—789

相关古诗词

赠徐山人

乱馀山水半凋残,江上逢君春正阑。

斗自指南天杳杳,星犹拱北夜漫漫。

汉陵帝子黄金碗,晋代神仙白玉棺。

回首风尘千里别,故园烟雨五峰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赠韩道士

日暮秋风吹野花,上清归客意无涯。

桃源寂寂烟霞闭,天路悠悠星汉斜。

还似世人生白发,定知仙骨变黄芽。

东城南陌频相见,应是壶中别有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赠慧上人

仙槎江口槎溪寺,几度停舟访未能。

自恨频年为远客,喜从异郡识高僧。

云霞色酽禅房衲,星月光涵古殿灯。

何日却飞真锡返,故人丘木翳寒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灞岸别友

车马去迟迟,离言未尽时。

看花一醉别,会面几年期。

樵路高山馆,渔洲楚帝祠。

南登回首处,犹得望京师。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