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心地正花放,五叶逐根随。
共修般若惠,当来佛菩提。
这两句诗出自唐代僧人慧能之笔,体现了禅宗以心传心、直指人心见性的特色。其中,“心地正花放”可解作内心的清净与智慧之花正在绽放,显示了作者对于佛法修持的自信和成就。“五叶逐根随”,则是比喻般若智慧(即大乘佛教中的空性智慧)如同莲花一般,从泥泞中生长却不染尘埃,根深叶茂。
“共修般若惠”表达了与人共同修学大乘般若(智慧)的愿望,这里的“惠”指的是通过这种智慧所带来的福泽和利益。“当来佛菩提”,预示着通过这样的修持,最终能够达到如佛祖一般的觉悟境界,即成就佛果。
整体而言,这两句诗简洁明了,蕴含深邃的禅理,展现了作者对于佛法的理解和对未来成就的信心。
不详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愚人修福不修道,谓言修福而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若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元在。
若解向心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若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之人能自观,即与悟人同一类。
大师令传此顿教,愿学之人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本身,三毒恶缘心中洗。
努力修道莫悠悠,忽然虚度一世休。
若遇大乘顿教法,虔诚合掌至心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