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六十二首(其十)

韫石谅非真,饰瓶信为假。

宠服高门上,滥吹缁轩下。

风祀结惊心,驺文终好野。

真相岂或昭,浮荣未能舍。

迹殊冠冕客,事袭驱驰者。

已矣歇郑声,天然乱周雅。

富贵空争名,宠辱虚相骂。

须臾风火烛,幻泡何足把。

形式: 偈颂

鉴赏

这首诗以“颂六十二首”之十的形式呈现,作者为唐代的道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探讨了社会现象中的虚伪与真实、名利与自然之间的冲突。

首先,“韫石谅非真,饰瓶信为假。”这两句以韫石(藏有美玉的石头)和饰瓶(表面装饰华丽但内里空虚的瓶子)为喻,揭示了外表的华丽往往掩盖着内在的真实或空洞,暗示了社会中人们为了追求外在的荣誉和地位而忽视了内心的真正价值。

接着,“宠服高门上,滥吹缁轩下。”这里通过“宠服”(受宠的服饰)和“缁轩”(黑色的车轩,常指官位)的描述,进一步强调了社会等级制度下,人们为了获取高位和荣耀而不惜一切手段,甚至不惜牺牲道德和原则。

“风祀结惊心,驺文终好野。”这两句通过“风祀”(随风飘散的祭祀)和“驺文”(马车上的文字,象征官职和权力)的对比,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忧虑,以及对回归自然、简单生活的向往。

“真相岂或昭,浮荣未能舍。”这两句直抒胸臆,指出真正的自我和本质往往被浮华的名声和荣誉所遮蔽,人们难以摆脱对虚荣的追求。

“迹殊冠冕客,事袭驱驰者。”这里通过“冠冕客”(身着华丽服饰的贵族)和“驱驰者”(忙碌奔波的人们)的对比,反映了社会中不同阶层人士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为了追求目标而忽视内心平静的现象。

最后,“已矣歇郑声,天然乱周雅。”这两句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代的怀念,以及对当下社会风气的批判,认为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了传统美德和自然和谐的状态。

“富贵空争名,宠辱虚相骂。”这两句揭示了人们在追求财富和地位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名利的得失成为彼此攻击的焦点。

“须臾风火烛,幻泡何足把。”这两句以短暂的火焰和虚幻的泡沫为喻,形象地描绘了世间事物的无常和虚幻,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真实,避免被外在的虚荣所迷惑。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某些现象,如等级制度下的虚伪、名利追逐的荒谬、自然与传统的缺失等,具有较强的批判性和反思性。

收录诗词(62)

道世(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颂六十二首(其十一)

浮云南北竟无归,子客东西何可依。

原宪糟糠窃有望,田氏膏腴讵敢希。

蔼蔼庑庭绝车马,寂寂蓬门掩席扉。

宿昔偷光吝馀照,今日穷途空自欺。

形式: 偈颂

颂六十二首(其十二)

建志诚心愚,高慕欣朋俦。

相与立弘誓,舍俗慕閒丘。

萧散人物外,晃朗免绸缪。

寂寂求戒真,亹亹励心柔。

警策修三业,激切澄四流。

兴心愿弘誓,救溺运慈舟。

嘉期归妙觉,善会涅盘修。

存心八正道,立志三祇休。

形式: 偈颂 押[尤]韵

颂六十二首(其十三)

含识皆畏死,有命惧崄危。

如鱼困池涸,难逢流水希。

亲疏皆父母,何得不悲时。

何慈救厄苦,福报自然随。

形式: 偈颂

颂六十二首(其十四)

瞻卜改蓬心,伊兰变芳树。

规轮时有缺,皓丝不常素。

三益窃所忻,四隙行当护。

勖哉深自勉,诫之诚可慕。

形式: 偈颂 押[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