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六十二首(其十三)

含识皆畏死,有命惧崄危。

如鱼困池涸,难逢流水希。

亲疏皆父母,何得不悲时。

何慈救厄苦,福报自然随。

形式: 偈颂

鉴赏

这首诗以深沉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探讨了生命、命运、亲情与慈悲的主题。开篇“含识皆畏死,有命惧崄危”直接点出生命的脆弱与恐惧,无论是有生命之物还是人,都害怕死亡,担心遭遇危险。接着,“如鱼困池涸,难逢流水希”,通过形象的比喻,将人比作困在干涸池塘中的鱼,难以遇到活水,暗示人在困境中求生的艰难。这一段不仅描绘了生存环境的恶劣,也隐喻了人生的不易。

“亲疏皆父母,何得不悲时”则转向对亲情的深刻思考,指出无论亲人关系的亲疏远近,都是我们的父母,因此在面对离别或失去时,怎能不感到悲伤?这里强调了亲情的普遍性和不可替代性,以及面对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离别时的痛苦。

最后,“何慈救厄苦,福报自然随”表达了对慈悲与救助苦难的渴望,认为真正的慈爱能够帮助人们度过困境,而这种善行的回报,是自然而然伴随而来的。这句话体现了佛教思想中因果报应的观念,即善行会带来善果,强调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哲理性思考,探讨了生命、亲情、慈悲与因果之间的深刻联系,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深刻洞察。

收录诗词(62)

道世(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颂六十二首(其十四)

瞻卜改蓬心,伊兰变芳树。

规轮时有缺,皓丝不常素。

三益窃所忻,四隙行当护。

勖哉深自勉,诫之诚可慕。

形式: 偈颂 押[遇]韵

颂六十二首(其十五)

寻因途乃异,及舍趣犹并。

苦极思归乐,乐极苦还生。

岂非罪福别,皆由封著情。

若断有漏业,常见法身宁。

形式: 偈颂

颂六十二首(其十六)

五欲昏神识,五盖蔽福力。

六根成苦集,六贼乱心色。

欲浪逐情飘,爱网随心织。

三毒障人空,四流漂不息。

至金虽改秋,斩筹方未极。

观鸽既无穷,猿攀此焉伏。

自非绝欲盖,何能远升陟。

齐驮届宝城,共睹能仁德。

形式: 偈颂

颂六十二首(其十七)

业理信多绪,生途非一门。

安危诚易辙,清浊岂同源。

坠质空遗貌,寻香有去魂。幽衢下寮落,?路上飞翻。

凝阴凄复紧,声威聒已喧。

投身庇茅屋,怿虑入花园。

伉俪情多乱,贪嗔坐自昏。

遍知称自觉,挑手独为尊。

形式: 偈颂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