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

边草旱不春,剑光增野尘。

战场收骥尾,清瀚怯龙鳞。

帆色起归越,松声厌避秦。

几时逢范蠡,处处是通津。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翻译

边疆的草在旱季中不会在春天生长,剑的光芒在野外的尘土中更显黯淡。
战场收起了战马的尾巴,清澈的湖水让巨龙的鳞片感到畏惧。
船帆的颜色在归越的途中升起,松树的声音似乎厌倦了逃避秦地的纷争。
何时才能遇到范蠡那样的智者,无论何处都能找到通向安宁的道路。

注释

边草:边境的草。
旱不春:旱季中春天未到。
剑光:剑的光芒。
野尘:野外的尘土。
战场:战争之地。
骥尾:战马的尾巴,象征战争。
清瀚:清澈广阔的水域。
龙鳞:巨龙的鳞片,象征皇权或恐惧。
帆色:船帆的颜色。
归越:回到越地。
松声:松树摇动的声音。
避秦:逃避秦地的战乱。
范蠡:春秋时期越国的谋士,智者代表。
通津:通向彼岸的道路,比喻解决困境的方法。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士兵远离家乡、征战异地的凄凉情景和内心世界。开篇“边草旱不春,剑光增野尘”两句,设置了整个诗歌的意境。边疆的草因为干旱而失去了春天的生机,而剑光映照在荒野中,却增加了尘土的感觉,这既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给大自然带来的破坏,也反映了士兵对战争的无奈和悲凉。

“战场收骥尾,清瀚怯龙鳞”两句,则具体展示了战乱的现场。骥尾可能是指战马的尾巴,战场上收集这些象征着力量与速度的东西,却只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而“清瀚怯龙鳞”中的“清瀚”形容声音的清晰而又孤寂,“怯”则表达了一种畏惧之心,通过龙鳞来比喻战士们在战争中所面临的恐惧和挑战。

接下来的“帆色起归越,松声厌避秦”两句,转向了士兵对家乡的思念。帆色的升起预示着归途的开始,“归越”则指向南方的家乡。而“松声厌避秦”中的“厌避”意味着厌倦和逃避,通过松声来表达诗人对于战乱之地——秦(这里代指中原地区)的厌恶与逃离。

最后,“几时逢范蠡,处处是通津”两句,抒发了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逢范蠡可能是指遇到能够理解自己、提供帮助的人,而“处处是通津”则表达了一种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心态,希望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找到通往心灵深处的安宁之地。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与和平的对比,以及士兵内心世界的刻画,展现了作者厉玄对唐代战乱时期社会生活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6)

厉玄(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元日观朝

玉座临新岁,朝盈万国人。

火连双阙晓,仗列五门春。

瑞雪销鸳瓦,祥光在日轮。

天颜不敢视,称庆拜空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送顾非熊及第归茅山

故山登第去,不似旧归难。

帆卷江初夜,梅生洞少寒。

采薇留客饮,折竹扫仙坛。

名在仪曹籍,何人肯挂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送黄晔明府岳州湘阴赴任

恩沾谴雪几人同,归宰湘阴六月中。

商岭马嘶残暑雨,席帆高挂早秋风。

贡名频向书闱失,飞檄曾传朔漠空。

西省尚嗟君宦远,水鸡啼处莫听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寄婺州温郎中

积雪没兰溪,邻州望不迷。

波中分雁宿,树杪接猿啼。

婺女家空在,星郎手未携。

故山新寺额,掩泣荷重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