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寒

风屑琼寒透薄帷,拥裘端与火相宜。

煖回炽焰身成直,拨到残灰手欲龟。

赠炭尚谁怜正曜,授薪还自愧支离。

不甘力请从缁侣,苦调寒窗强作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冷风穿透薄薄的帷幕,围着皮衣正好配火炉。
火焰炽热使身体暖和,拨动灰烬手都快冻僵。
想送木炭的人,又有谁能理解正午的阳光呢?
自己烧柴却感到惭愧,力量微弱只能勉强在寒冷的窗前写诗。

注释

风屑:细微的风尘。
琼寒:如玉的寒冷。
薄帷:轻薄的帷幔。
拥裘:裹着皮衣。
火相宜:适合取暖。
炽焰:炽热的火焰。
身成直:身体变得暖和。
手欲龟:手几乎冻得像龟裂。
正曜:正午的阳光(这里比喻珍贵或需要关爱的事物)。
授薪:烧柴。
支离:分散、无力。
力请:尽力请求。
缁侣:僧侣,指修行者。
苦调:艰难困苦的处境。
寒窗:寒冷的书斋。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严寒冬日的生活情景和心境,通过对室内取暖场景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在艰苦环境中坚持创作的不屈不挠精神。

“风屑琼寒透薄帷”,设定了一个严冬的夜晚,冷风穿透了轻薄的窗帘,室内外的温差形成鲜明对比。接着,“拥裘端与火相宜”则展示了诗人如何在炉火旁取暖,通过“端坐”的动作传递出一种安稳和享受。

“煖回炽焰身成直”,通过身体因为暖气而变得舒展,形象地描绘了温暖带来的舒适。紧接着,“拨到残灰手欲龟”则展示了一种细心的生活态度,即便在取暖中也不忘节省燃料。

“赠炭尚谁怜正曜”,诗人感叹在寒冷的日子里,连一块炭都值得珍惜。接着,“授薪还自愧支离”则表达了对无法充分回报他人的慷慨之情的内疚。

最后,“不甘力请从缁侣,苦调寒窗强作诗”,表明诗人虽然生活困难,但仍坚持文学创作,不愿意因为外在环境的压迫而放弃个人的追求和热爱。这一段既是对个人坚守艺术信念的肯定,也是对艰苦环境中不屈不挠精神的颂扬。

整首诗通过对寒冷生活的细节描写,展现了诗人在困顿中的坚韧不拔和对文学创作的执着追求。

收录诗词(1042)

王之道(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彦猷。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卒于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岁。善文,明白晓畅,诗亦真朴有致。为人慷慨有气节。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进士第。对策极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调历阳丞。绍兴和议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陈辱国非便。大忤秦桧意,谪监南雄盐税。坐是沦废者二十年。后累官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库总目》相山词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 籍贯:庐州濡须

相关古诗词

雨中宿竹林寺谢尉仁父见访

幽人好客不嫌纡,带水拖泥辱顾予。

僧舍顿惊樽有酒,旅庖那患食无鱼。

敢辞数里来相遇,要使它时付特书。

新竹茂林中扫径,一瓯春雪少踌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饱食

予亦属厌耳,女宽何叹三。

一箪傥知足,八珍自忘贪。

驼峰擅西北,瑶柱誇东南。

但愿无是馁,藜羹非我惭。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覃]韵

哀汤与立父(其三)

尚记宣和末,贤科擢阿戎。

义方传辇下,士誉走江东。

贺厦心虽切,披云意自忡。

思君想眉目,悲咽对西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哀汤与立父(其一)

薄俗久不竞,丘园多逸民。

闻君轻去世,令我重沾巾。

一梦苕溪晓,千年石堵春。

人情不能已,南望哭江滨。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