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垂白方为县,徒知大父雄。
山春南去棹,楚夜北飞鸿。
叠嶂和云灭,孤城与岭通。
谁知持惠化,一境动清风。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边塞的景象,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和人物情感的抒发,表达了一种边塞将士的孤独与豪迈,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怀念之情。
“垂白方为县,徒知大父雄。”开篇即以宏伟的笔触勾勒出边塞的壮丽景象,“垂白”指的是雪白的山峰,“大父雄”则是对将士家族英雄气概的赞颂,设定了整个诗歌的豪迈基调。
“山春南去棹,楚夜北飞鸿。”这里通过对山峦春色和远行大雁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边塞将士离别家园、征战他乡的情怀。春天的山峦美丽而又孤寂,大雁在夜晚北飞,象征着边塞军人的孤独与向往。
“叠嶂和云灭,孤城与岭通。”诗人通过对连绵山脉、飘渺云烟以及孤城与远岭的描写,营造了一种边塞的苍凉与辽阔。这里的“叠嶂”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自然山峦的层次感,而“和云灭”则增添了一份超脱尘世的玄远感。
“谁知持惠化,一境动清风。”最后两句诗以哲理的笔触,表达了对边塞将士德行的赞美。他们在边疆之地,以仁德治理民众,使得一方水土皆成文明之境。此处的“谁知”表达了一种无人能及、难以言传的敬意,而“一境动清风”则是对这份德行影响所至之地的生动写照,清风似乎也被这一德行为之所感。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景物与将士情怀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他们的深切怀念和赞美,以及对边塞壮阔自然环境的深刻感悟。
不详
唐代诗僧,俗姓贾,贾岛从弟。少年时出家为僧,尝与贾岛同居青龙寺,后云游越州、湖湘、庐山等地。大和年间,为白阁寺僧。与姚合过往甚密,酬唱至多。又与张籍、马戴等人友善。攻诗,多五言,与贾岛、周贺齐名。亦以能书名,效柳公权体
南行登岭首,与俗洗烦埃。
磬罢孤舟发,禅移积瘴开。
中餐湘鸟下,朝讲海人来。
莫便将经卷,炎方去不回。
落絮满衣裳,携琴问酒乡。
挂帆南入楚,到县半浮湘。
吏散翠禽下,庭闲斑竹长。
人安宜远泛,沙上蕙兰香。
卷经归太白,蹑藓别萝龛。
若履浮云上,须看积翠南。
倚身松入汉,瞑目月离潭。
此境堪长往,尘中事可谙。
朝衣登别席,春色满秦关。
芸阁吏谁替,海门身又还。
寻僧流水僻,见月远林闲。
虽是忘机者,难齐去住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