炀帝幸江南时闻民歌

我儿征辽东,饿死青山下。

今我挽龙舟,又困随堤道。

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

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

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

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

安得义男儿,焚此无主尸。

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

形式: 古风

翻译

我的儿子远征辽东,却饿死在青翠的山脚下。
如今我牵引着龙舟,又陷于泥泞的堤岸旁。
当今天下正遭受饥荒,路上连一点粮食也难找。
前方还有三千里的路程,这性命怎能确保。
冰冷的遗骨枕着荒凉的沙地,孤独的灵魂在草丛中哭泣。
家中的妻子因悲伤而憔悴,年迈的父母盼儿归心切。
哪里能找到正义勇敢的人,来焚烧这无人认领的尸体。
引领这孤独的灵魂回家,背负起他的白骨归乡。

注释

我儿:指诗人的儿子。
征辽东:古代常有征兵前往东北地区作战。
饿死:因缺乏食物而死亡。
青山:此处泛指自然环境美好的地方。
挽龙舟:可能指参与或指挥水上活动,也可能比喻辛苦劳作。
困:陷入困境,这里指遇到困难或阻碍。
随堤道:沿着堤岸前进,可能道路艰难。
天下饥:全天下都在闹饥荒。
路粮:旅途中的粮食补给。
些小:一点点,几乎没有。
去:距离。
程:路程,道路。
安可保:怎能保证安全。
寒骨:寒冷的尸骨,指死者。
枕:躺着,此处形容死亡状态。
荒沙:荒凉的沙漠或沙地。
幽魂:死者的灵魂,亡灵。
悲损:因悲伤而消瘦、受损。
门内妻:家中的妻子。
望断:期盼到极点,望眼欲穿。
吾家老:我家的老人,指父母。
安得:哪里能够得到。
义男儿:正义勇敢的男子。
焚此无主尸:火化那些无人认领的尸体。
引:引导,引领。
孤魂:孤独的亡魂。
负:背着,承担。
白骨归:将骸骨带回家乡安葬。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深切思念与哀伤。开篇便以"我儿征辽东,饿死青山下"直截了当地表达了悲痛之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接着,诗人自述挽舟困堤,路途艰难,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与民生凋敝。

"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一句,则揭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全国性的饥荒。这不仅是个人悲剧,也是时代的写照。诗人通过对比,强化了个体命运与社会大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

"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表达了对未来不安和生命无常的忧虑,增添了一层深沉的哀愁。而"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则是对逝者的一种哀悼,通过对死者的形象描绘,传达了生者对于逝者的无尽思念。

最后两句"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表露了诗人对家庭的牵挂和对长辈的不舍。"安得义男儿,焚此无主尸"则是对死者最后的尊重,同时也是对生者的无奈与哀求。

整首诗通过对逝去者和生者的深切描写,展现了战争、饥荒所带来的苦难,以及人们在困境中对于亲情与生命的珍视。这不仅是个人悲剧的记叙,更是对那个时代苦难的见证。

收录诗词(706)

无名氏(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别宋常侍诗

游人杜陵北,送客汉川东。

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

别有相思处,啼乌杂夜风。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赋得岩穴无结构诗

岩间无结构,谷处极幽寻。

叶落秋巢迥,云生石路深。

早梅香野径,清涧响丘琴。

独有栖迟客,留连芳杜心。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别周记室诗

五里徘徊鹤,三声断绝猿。

何言俱失路,相对泣离樽。

别意凄无已,当歌寂不喧。

贫交欲有赠,掩涕竟无言。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从军行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

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

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

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向五原间。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

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形式: 乐府曲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