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勉怀寄道林寺诸友

荣枯得失理昭然,谁敩离骚更问天。

生下便知真梦幻,老来何必叹流年。

清风不变诗应在,明月无踪道可传。

珍重匡庐沃洲主,拂衣抛却好林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兴盛衰败得失之理显而易见,谁还会效仿屈原去问天。
出生时便知晓人生如梦,年老时何必感叹时光流逝。
清风永恒诗词应被铭记,明月虽无形道路却可传承。
敬重那庐山与沃洲的主人,挥衣告别那美妙的山水田园。

注释

荣枯:兴盛与衰败。
得失:获得与失去。
理昭然:道理很明显。
敩:学习,效仿。
离骚:屈原的作品,常用来代指屈原及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问天:向天发问,表达不满或寻求答案。
生下:出生。
真梦幻:真实的梦境,比喻人生虚幻。
老来:年老时。
叹流年:感叹岁月的流逝。
清风:清新的风,比喻高洁的品格或永恒的精神。
不变:永恒不变。
诗应:诗歌应当。
明月:明亮的月亮,象征美好或理想。
无踪:没有痕迹,不可捉摸。
道可传:道理或道路可以传授下去。
珍重:尊重,重视。
匡庐:庐山,这里代指隐居之地。
沃洲:地名,也指隐逸之处。
主:主人,这里可能指隐士。
拂衣:挥动衣袖,表示洒脱不羁。
抛却:舍弃。
好林泉:美丽的山林泉水,代表隐居生活的美好环境。

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梦幻以及自然美好的哲理思考。开篇“荣枯得失理昭然,谁敩离骚更问天”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荣枯指代兴衰变化,诗人通过这些自然现象来反思生命的真实与梦幻的虚妄。接下来的“生下便知真梦幻,老来何必叹流年”则深化了这种思考,表明自小便已洞察到世间万物如梦,如同老子所言“人生若梦,为之奈何”,因此老去的时候,不必再为流逝的时光而感慨。

中间两句“清风不变诗应在,明月无踪道可传”则转向了对自然美与文化传承的赞美。清风不变,暗指诗人内心之坚定;诗应在,表达了诗歌作为传递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明月无踪,则是借用自然景象来比喻道德或真理的深远而又难以触及;道可传,强调了文化和精神价值的传承。

末尾“珍重匡庐沃洲主,拂衣抛却好林泉”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自然生活的向往。珍重匡庐,可以理解为珍惜与朋友相聚的时光;沃洲主,或许指的是某一特定之地的领袖或主人,诗人通过这位领袖表达了对共同美好记忆的缅怀。而“拂衣抛却好林泉”则是诗人对于淡泊明志、远离尘嚣的生活态度的表达,林泉往往象征着清净自在的隐逸生活。

整体来看,这是一首融合了哲理思考、自然美感与友情怀念的诗作。

收录诗词(816)

齐己(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年自号衡岳沙门,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 籍贯: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
  • 生卒年:863年—937年

相关古诗词

荆门秋日寄友人

青溪知不远,白首要难归。

空想烟云里,春风鸾鹤飞。

谁论传法偈,自补坐禅衣。

未谢侯门去,寻常即掩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荆门送人自峨嵋游南岳

峨嵋来已远,衡岳去犹赊。

南浦悬帆影,西风乱荻花。

天涯遥梦泽,山众近长沙。

有兴多新作,携将大府誇。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荆门送兴禅师

洒落南宗子,游方迹似云。

青山寻处处,赤叶路纷纷。

虎共松岩宿,猿和石溜闻。

何峰一回首,忆我在人群。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荆门送昼公归彭泽旧居

彭泽旧居在,匡庐翠叠前。

因思从楚寺,便附入吴船。

岸绕春残树,江浮晓霁天。

应过虎溪社,伫立想诸贤。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