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韩昭从驾过白卫岭

龙旆飘飖指极边,到时犹更二三千。

登高晓蹋巉岩石,冒冷朝冲断续烟。

自学汉皇开土宇,不同周穆好神仙。

秦民莫遣无恩及,大散关东别有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龙旗飘扬指向遥远的边疆,到达时还要行走二三千里程。
清晨登高踏着险峻的岩石,冒着寒冷朝霞中穿越断断续续的云烟。
自行学习汉皇开拓疆土的精神,与只爱好求仙问道的周穆王不同。
秦地的百姓切莫担心皇恩浩荡不及此地,在大散关以东另有一片天地。

注释

龙旆:指绣有龙形图案的旗帜,代指皇帝或军队。
飘飖:随风飘动的样子。
极边:极远的边疆。
到时:到达之时。
更:还要。
登高:爬上高处。
晓蹋:早晨踩踏。
巉岩:险峻的岩石。
冒冷:忍受寒冷。
朝冲:早晨穿越。
断续烟:时断时续的云雾。
自学:自我效仿。
汉皇:指古代汉族帝王,这里泛指有作为的君主。
土宇:疆土,领土。
周穆:周穆王,周朝的一位君主,传说中热衷于寻求长生不老的神仙。
神仙:指修炼成仙的人,此处比喻不切实际的追求。
秦民:秦国的百姓,这里泛指关中地区的人民。
莫遣:不要让。
无恩:皇恩未至。
大散关:古关隘名,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为川陕交通要道。
别有天:另有天地,比喻还有更好的地方或境遇。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壮观的军旅出行之景。"龙旆飘飖指极边,到时犹更二三千"中,“龙旆”指的是军队中的旗帜,飘扬在边疆之地,显示了军队的威严和远征的壮举。数字“二三千”则可能是对军队规模的一种夸张描述,增添了一份宏大的气势。

"登高晓蹋巉岩石,冒冷朝冲断续烟"一句,展现了军旅在崎岖山地的艰难行进。"登高"和"蹋巉岩石"描绘出士兵们不畏艰险的精神,而"冒冷朝冲断续烟"则透露了一种破晓之战、突袭敌人的战斗情景。

"自学汉皇开土宇,不同周穆好神仙"中,诗人将自己比作汉高祖刘邦,暗示着一种开创基业的雄心壮志。与古代圣明的周文王、武王(合称周穆)相比,诗人更倾向于现实世界的功业建树,而非虚幻的神仙境界。

"秦民莫遣无恩及,大散关东别有天"一句,则是对军旅带来的恩泽与秩序的描绘。"秦民"指的是古代秦国的百姓,"莫遣无恩及"表达了诗人希望军队给予当地百姓恩惠,而不是横征暴敛。"大散关东别有天"则可能是对军旅在关东地区(即华北平原)所建立的一种秩序和新天下的赞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历史人物的引用,以及对军旅壮举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英雄事迹的向往和对军旅生活的独特感受。

收录诗词(18)

王仁裕(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秦州上邦(天水市秦城区)人的(字德荤),正处于唐末这样一个大分裂的时代。公元905年的秦州,处于攻杀凤翔节度使李昌符、自己做了节度使并且自封为“陇西郡王”、“歧王”的李茂贞的天地,这时二十六岁,为李茂贞属下秦州节度使李继祟幕僚——秦州节度判官。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走上了在前蜀、后唐、后晋、后汉为官,官及翰林学士、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太子少保的仕宦生涯,同时也开始了他勤勉治学、赋诗作文的创作历程,“有诗万余首,勒成百卷”(《旧五代史·传》)

  • 生卒年:880—956

相关古诗词

和蜀后主题剑门

孟阳曾有语,刊在白云棱。

李杜常挨托,孙刘亦恃凭。

庸才安可守,上德始堪矜。

暗指长天路,浓峦蔽几层。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奉诏赋剑州途中鸷兽

剑牙钉舌血毛腥,窥算劳心岂暂停。

不与大朝除患难,惟馀当路食生灵。

从将户口资嚵口,未委三丁税几丁。

今日帝王亲出狩,白云岩下好藏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放猿

放尔丁宁复故林,旧来行处好追寻。

月明巫峡堪怜静,路隔巴山莫厌深。

栖宿免劳青嶂梦,跻攀应惬白云心。

三秋果熟松梢健,任抱高枝彻晓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荆南席上咏胡琴妓二首(其一)

红妆齐抱紫檀槽,一抹朱弦四十条。

湘水淩波惭鼓瑟,秦楼明月罢吹箫。

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

丹禁旧臣来侧耳,骨清神爽似闻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