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时佥判(其二)

灵辰不留兮,挽者徘徊。

羌若人之秉德兮,佩先训之不回。

以直道事人兮,任当路之疑猜。

坎壈一官兮,穷达何有于我哉。

灵辰不留兮,启社塘之夜台。

薤露再歌兮,亦孔之哀。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翻译

星辰不再停留,送行者在徘徊。
如同人的坚守美德,遵循先人的教诲坚定不移。
以正直之道待人,面对路上的猜疑和误解。
坎坷的官途啊,贫穷显贵对我有何意义。
星辰不再停留,开启夜晚的社塘祭台。
再次唱起薤露之歌,充满了深深的哀伤。

注释

灵辰:星辰。
留:停留。
挽者:送行的人。
徘徊:犹豫不决。
羌:犹如。
秉德:坚守美德。
先训:先人的教诲。
不回:坚定不移。
直道:正直之道。
事人:对待他人。
当路:路上。
疑猜:猜疑。
坎壈:坎坷。
一官:官途。
穷达:贫穷显贵。
何有于我哉:对我来说有什么呢。
启:开启。
社塘:古代祭祀场所。
夜台:夜晚的祭台。
薤露:古代挽歌。
再歌:再次唱起。
亦孔之哀:非常悲哀。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柏的作品,名为《挽时佥判(其二)》。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忧伤与无奈,以及对时事的深刻反思。

“灵辰不留兮,挽者徘徊。”这里的“灵辰”指的是时间的流逝,不愿停留,而“挽者”则是指那些企图挽回或改变现状的人,他们在周围徘徊,显得无比孤单和无助。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对时间易逝、世事难以挽回的感慨。

“羌若人之秉德兮,佩先训之不回。”这里的“羌”字形容人如同羌笛发出凄切的声音,“秉德”则是指守持道德。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传统美德的怀念,以及对于无法回归过去教诲的无奈。

“以直道事人兮,任当路之疑猜。”诗人在这里强调了用正直之心去处理人际关系,但同时也意识到即便如此,也难免遭遇他人的误解和猜疑。这里体现出诗人对社会人情的深刻理解。

“坎壈一官兮,穷达何有于我哉。”这两句中,“坎壈”形容困顿之境,“一官”则是指微薄的官职。诗人通过自问,表达了即使身处低微的官位,也无从谈起功名和成就。

“灵辰不留兮,启社塘之夜台。”这里再次强调时间的流逝,以及对夜晚社坛的启用,这可能是诗人在特定节日或仪式上的感慨。

最后,“薤露再歌兮,亦孔之哀。”“薤露”指的是草木上的露水,“再歌”则是在重复唱诵。这里诗人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表达了自己的哀伤之情,与孔子相通,这体现出诗人对古圣先贤教诲的怀念。

总体而言,这首诗充满了时光易逝、世事无常以及个人无力的感慨,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传统道德和文化的深切怀念,以及对于现实困境的无奈与哀伤。

收录诗词(454)

王柏(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宋宁宗庆元三年,卒于度宗咸淳十年,年七十八岁。少慕诸葛亮为人,自号长啸,三十岁后以为“长啸非圣门持敬之道”,遂改号鲁斋。金华(今属浙江)人。从何基学,以教授为业,曾受聘主丽泽、上蔡等书院。度宗咸淳十年卒,年七十八,谥文宪。柏著述繁富,有《诗疑》、《书疑》等,大多已佚。其诗文集《甲寅稿》亦已佚,明正统间六世孙王迪裒集为《王文宪公文集》二十卷,由义乌县正刘同于正统八年(一四四三)刊行。事见《续金华丛书》本卷末附《王文宪公圹志》,《宋史》卷四三八有传

  • 字:会之
  • 籍贯:婺州金华
  • 生卒年:1197-1274

相关古诗词

挽时佥判(其三)

灵辰不留兮,挽者迈迈。

羌前脩之典刑兮,何后生之昧昧。

平乡常人之号兮,岂直欲以之而自悔。

静观世道之日诡兮,盖亦恶夫奇奇而怪怪。

灵辰不留兮,路曼曼乎长夜。

歌薤露之三章兮,识者为之永嘅。

形式: 古风

挽时佥判(其一)

灵辰不留兮,挽者何悲。

羌茂行之皎皎兮,而今已而。

惟孝友百行之首兮,何习俗之日醨。

惟不亏其降衷兮,何足尚乎浮辞。

灵辰不留兮,斯人永归。薤露一声兮,行人泪垂。

形式: 古风

挽汪帅参(其二)

世路艰危极,人情政可叹。

未闻亲子在,而有外邪干。

轩冕多为累,箪瓢未必寒。

此皆身外事,且閟一丘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挽汪帅参(其一)

一世钦斋老,声名四十年。

冰融南省日,春满洞庭天。

笑语当时密,交情晚节坚。

秀英今已矣,新阁独岿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