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馀元遗山来拜祖庭有纪行十首遂倚歌之先后殊时感慨一也.和元遗山七首

鸡豚邻栅翁,盼盼延允谱。

仲尼土万世,岂必志百亩。

谁知弗父何,让德报以鲁。

蚁穴几王侯,林庙此其所。

东周礼乐心,岂不在文武。

大器信有神,予夺孰敢侮。

郏鄏鼎铉雄,弱臂竟莫举。

大厦庇生民,云仍合分庑。

诗礼世其传,嘉种无莽卤。

庭趋揖须眉,返此末代古。

形式: 古风

翻译

农夫在篱笆旁养鸡猪,期盼着丰收的季节来临。
孔子的教诲流传万世,难道只是为了耕种百亩田地。
谁又能想到,弗父何的谦让美德,换来了鲁国的尊重。
小小的蚂蚁窝,也能孕育出王侯将相,林庙就是它们的归宿。
东周时期的精神,难道不体现在文王和武王的礼乐之中。
伟大的事业似乎有神助,给予和夺取都应敬畏。
郏鄏的鼎铉显赫,但弱小的手臂却难以举起。
大厦庇护着黎民百姓,如同云彩聚集在殿堂四周。
诗书礼仪世代相传,优良的种子不会被荒废。
庭院中行礼如仪,这是末代的风范,值得我们回归。

注释

鸡豚:鸡和猪。
栅翁:篱笆边的农夫。
仲尼:孔子的别称。
志百亩:指耕种百亩田地。
弗父何:鲁国历史人物,以其谦让闻名。
让德:谦让的品德。
蚁穴:比喻微小的事物。
林庙:古代祭祀场所。
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
大器:伟大的事业。
郏鄏:古地名,今河南洛阳一带。
鼎铉:古代象征权力的器物。
末代:指历史的晚期。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文学家王奕所作,名为《金馀元遗山来拜祖庭有纪行十首遂倚歌之先后殊时感慨一也》。诗中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个人情怀。

“鸡豚邻栅翁,盼盼延允谱。”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古代学者研究经典图景,其中“鸡豚”指的是家禽,即鸡犬相闻之声,形象地表达了书房之内的宁静与安详。诗人借此传达对古典文化的敬仰和向往。

“仲尼土万世,岂必志百亩。” 这两句直接点出了孔子及其学说的不朽价值。“仲尼”是孔子的尊称,“土万世”指的是地久年华,即永久传承。诗人通过这种表达,强调了文化的永恒性。

“谁知弗父何,讓德报以鲁。” 这两句则转向个人情感的表露。“弗父”可能是对某位先贤或祖宗的敬称,“让德报以鲁”则是在说诗人自己的德行和品格应当效仿古代圣贤,以此回报祖先。

“蚁穴几王侯,林庙此其所。” 这两句通过“蚁穴”与“王侯”的对比,以及“林庙”这个环境的描绘,展现了历史变迁和自然永恒的主题。诗人似乎在表达一种超越世俗的思考。

“东周礼乐心,岂不在文武。” 这两句则是对古代文化的高度评价。“东周”指的是周朝末期,而“礼乐”是那一时期的文化精髓。诗人认为这种精神传统应当被后世所重视。

“大器信有神,予夺孰敢侮。” 这两句则是在强调个人对于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大器”意指具有远见卓识的人,而“信有神”则是对他们内心信仰的肯定。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这种精神的尊崇和自觉担当。

“郏鄏鼎铉雄,弱臂竟莫举。” 这两句通过对古代器物的描绘,以及个人力量不足以匹敌历史沉重性的感慨,展示了诗人面对文化遗产时的敬畏之心。

“大厦庇生民,云仍合分庑。” 这两句则是在描写宏伟建筑物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景象,“大厦”指的是宏大的宫殿或陵墓,而“庇生民”则是这些建筑对于后世的保护作用。

“诗礼世其传,嘉种无莽卤。” 这两句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期望和祝愿。“诗礼”代表了中国古代的文学与礼仪,“世其传”强调了这种传统应当世代相传。诗人希望这样的美好事物能够得到永远的传承而不被遗忘。

“庭趋揖须眉,返此末代古。” 最后两句则是在表达个人对于历史、文化和时代变迁的一种复杂情感。“庭趋”指的是在庭院中行走,“揖須眉”则是形容诗人在思考时的神态。最后“返此末代古”似乎是在表达一种对于过去美好时代的追思和怀念。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历史、文化传承以及个人情感的深刻描绘,展现了诗人的学识广博和深厚的情感。

收录诗词(135)

王奕(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南宋,入元后曾出任玉山县儒学教谕。与谢枋得等南宋遗民交往密切,诗文中不乏以遗民自居的文句,所以《宋诗纪事》将他列入书中。清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因《玉窗如庵记》末署“岁癸巳二月朔,前奉旨特补玉山儒学教谕伯敬谨撰并书”,然则奕食元禄久矣,迹其出处,与仇远、白珽相类。”(《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六)改题元人。代表作品有《酹江月》、《摸鱼儿》和《沁园春》等

  • 字:伯敬
  • 号:斗山
  • 籍贯:玉山(今属江西)
  • 生卒年:1293

相关古诗词

金馀元遗山来拜祖庭有纪行十首遂倚歌之先后殊时感慨一也.和元遗山九首

耕民昧帝力,焉用典与谟。

奈何降衷后,气禀分贤愚。

天锡孔孟氏,一整绰有馀。

廓哉邹鲁地,良足容轩车。

皇皇七十国,辙迹何区区。

谁知百世下,流作章句儒。

掌股弄神器,敝屣直弃如。

遂令桐梓地,尽化荆棘涂。

昏林畏馋啖,秉烛来趋隅。

巫咸倘可问,为我还其初。

形式: 古风

金馀元遗山来拜祖庭有纪行十首遂倚歌之先后殊时感慨一也.和元遗山二首

高垣门十一,云是鲁城基。

浮浮化荆榛,孔庙存威仪。

奎门出浩荡,杏坛历逶迤。

古今帝王所,形仆影即随。

人间此天阙,可望不可跻。

诗书寿老壁,孙子绵遗规。

杲杲不可尚,百世当前知。

形式: 古风

金馀元遗山来拜祖庭有纪行十首遂倚歌之先后殊时感慨一也.和元遗山八首

荒荒望鲁甸,姬孔庙粼粼。

允祚五十代,颜孟东西邻。

旁求侍坐翁,草莽迷城闉。

岂应发肤体,竟此成湮沦。

铿尔续道韵,垂此天伦亲。

犁锄供子职,犹裕耕凿民。

可能百世祀,不庙三省身。

亦必有坛壝,尚稽廓荆榛。

五贤配西序,馀沥波杨荀。

肥马视轻服,此景良清新。

微言苟不及,往迹亦易陈。

安得沂水上,菊泉荐斯人。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金馀元遗山来拜祖庭有纪行十首遂倚歌之先后殊时感慨一也.和元遗山十首

人惟君与师,得在天地间。

蜂蚁失所主,生息决不蕃。

逐日渴未死,顾影悲余年。

平生东鲁心,皓首瞻圣贤。

上下二千载,历历观遗镌。

惜哉数墨子,想像成虚传。

十章纪大略,尽和遗山篇。

忠肠搅葵漆,喉棘不忍言。

持归刻琊石,何□勒燕然。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