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粥

出碓新粳明玉粒,落丛小豆枫叶赤。

井花洗粳勿去萁,沙瓶煮豆须弥日。

五更锅面沤起灭,秋沼隆隆疏雨集。

急除烈焰看徐搅,豆才亦趁洄涡入。

须臾大杓传净瓮,浪寒不兴色如栗。

食馀偏称地炉眠,白灰红火光濛密。

金谷宾朋怪咄嗟,蒌亭君臣相记忆。

我今万事不知佗,但觉铜瓶蚯蚓泣。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描绘了制作豆粥的过程与场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细腻的情感。诗人以生动的语言,将豆粥的制作过程娓娓道来,从选材到烹饪,再到品尝,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

首先,诗人选取了新鲜的粳米和小豆作为原料,粳米如明玉般晶莹剔透,小豆则在丛中泛起了枫叶般的红色,色彩鲜明,令人垂涎。接着,诗人描述了用水清洗粳米时,去除不必要的杂质,以及用沙瓶慢慢煮豆,耐心等待的过程。通过“五更锅面沤起灭”、“急除烈焰看徐搅”,可见诗人对烹饪技艺的熟练掌握和对细节的关注。

豆粥煮好后,香气四溢,诗人用“须臾大杓传净瓮,浪寒不兴色如栗”来形容其色泽和口感,仿佛能感受到那温暖而细腻的粥液。最后,诗人提到豆粥是冬夜地炉旁的最佳伴侣,白灰红火的映照下,营造出温馨而静谧的氛围。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豆粥制作的全过程,还融入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通过细腻的描写,读者仿佛能亲身体验到那份温暖与满足,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之美的欣赏。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十二月十六日发双林登塔头晓至宝峰寺见重重绘出庵主读善财遍参五十三颂作此兼简堂头

十年怀石门,今日石门去。

双林动曦光,跋河开宿雾。

力微藉古藤,泥软脱芒屦。

风泉白云壑,夜雨青松路。

我生百事废,齿发行衰暮。

但馀爱山心,不逐年华故。

此山甲天下,自昔家吾祖。

峰如青莲花,千叶晓方吐。

烟云浮香色,清凉洗肝腑。

异哉万木间,白塔岿然古。

此老无恙时,超放殊媚妩。

万象供谈笑,大千为戏具。

我曾从之游,绝尘追逸步。

谁云今已亡,塔开全体露。

永怀凭妙观,此意竟凄楚。

那知深林间,聊与故人遇。

电眸霹雳舌,咳唾成妙语。

笔端撼江海,千偈浩奔注。

人间有此客,自可忘百虑。

堂头百衲师,嶷嶷法王辅。

君看说禅口,未肯让前古。

夜阑对昏灯,豪迈激顽鲁。

相逢俱偶然,此生真逆旅。

何当各努力,业已共骑虎。

诗成对轩渠,一笑小天宇。

形式: 古风

留题三峰壁间

三峰棱层如削玉,一派悬泉泻寒绿。

平生山水性贪婪,聊与白云相伴宿。

松风竹露有馀清,夜伴孤月依檐楹。

神凝气爽睡无梦,不闻楼上霜钟鸣。

庵头禅翁头雪白,麻衣草履提筇策。

谓予久与世缘疏,青眼逢迎喜诗客。

三峰高兮溪水深,造物留之无古今。

新生松竹不须剪,四时风露常萧森。

粥罢收盂知我去,殷勤乞与题诗句。

山头尘土任茫茫,白云自在来时路。

形式: 古风

华光仁老作墨梅甚妙为赋此

雪里梅开何草草,欲问清香无处讨。

回看水际竹丛边,寂寞闲愁洗妆早。

东坡戏作有声画,竹外一枝斜更好。

但恐金须容易堕,额黄虽妙难长保。

笑笑先生独爱竹,雪壁风梢麝煤扫。

应为冰姿不可传,醉里相忘亦颠倒。

惭愧高人笔下春,解使孤芳长不老。

从来病眼错黄昏,隔雾相看更相恼。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仁老以墨梅远景见寄作此谢之二首(其一)

荒寒扫横斜,稀疏开未遍。

烟昏雨毛空,标格终微见。

吴姬风鬓乱,睡色馀妒面。

谁令种性香,风味极不浅。

道人三昧力,幻出随意现。

塞管玉纤寒,无劳写哀怨。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