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歌十首(其七)

梁业雄图尽,遗孙世运消。

宣明徒有号,江汉不相朝。

碑碣高临路,松枝半作樵。

唯馀开圣寺,犹学武皇妖。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萧]韵

翻译

梁朝的宏伟事业和雄心壮志都已终结,遗留下的子孙们的运势也在消逝。
虽然有着显赫的称号,但政权却像长江与汉水不再汇聚一样,无法团结一致。
高大的墓碑矗立在路边,显赫一时,如今松树的枝条也被砍来做柴火。
只剩下开圣寺还在那里,却依然效仿着武则天的奢华与怪诞。

注释

梁业:梁朝的基业。
雄图:宏伟的计划或抱负。
遗孙:遗留下来的子孙。
世运:时代的运势。
宣明:显赫的、光明正大的,这里指代的是名义上的荣耀。
徒有号:只有名号,没有实际内容或力量。
江汉:长江和汉水,代指国家的统一或政权的汇聚。
不相朝:不再汇聚,比喻政权分裂。
碑碣:墓碑或纪念碑。
高临路:高高地耸立在路旁。
松枝:松树的枝条。
半作樵:一半被砍来当柴烧。
唯馀:只剩下。
开圣寺:一个特定的寺庙名称,这里象征着过去的遗迹。
犹学:仍然模仿。
武皇妖:武则天的奢华和怪异行为,'妖'在此处带有贬义,指不正当或过分的奢华。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战乱后景象的诗,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情感。开篇“梁业雄图尽,遗孙世运消”两句,通过对比过去繁华而今已衰败的建筑与家族,从宏观角度写出了时光变迁、盛极必衰的历史沧桑感。

接着,“宣明徒有号,江汉不相朝”表达了诗人对于往昔繁荣如今已成空名的哀叹,以及面对长江与汉水依旧流淌却已无复往日辉煌景象的无奈。

“碑碣高临路,松枝半作樵”则具体描绘了战后废墟的景象:高耸的碑碣旁边,是长满了松枝的小径,这些原本应该是纪念过去功绩的碑碣,如今却只能成为樵夫拾柴的地方,透露出一股荒凉与凄楚。

最后,“唯馀开圣寺,犹学武皇妖”则表现出诗人对于即使在破败的庙宇中也依然有人模仿古代帝王的荒唐之举的感慨。这里所谓“武皇”,可能指的是历史上的强权统治者,他们的形象和行为被后人模仿,但已失去了昔日的光辉,显得尤为可悲。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战乱后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英雄末路以及民生凄苦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887)

元稹(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字:微之

相关古诗词

楚歌十首(其八)

江陵南北道,长有远人来。

死别登舟去,生心上马回。

荣枯诚异日,今古尽同灰。

巫峡朝云起,荆王安在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楚歌十首(其九)

三峡连天水,奔波万里来。

风涛各自急,前后苦相推。

倒入黄牛漩,惊冲滟滪堆。

古今流不尽,流去不曾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楚歌十首(其十)

八荒同日月,万古共山川。

生死既由命,兴衰还付天。

栖栖王粲赋,愤愤屈平篇。

各自埋幽恨,江流终宛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遣行十首(其一)

惨切风雨夕,沉吟离别情。

燕辞前日社,蝉是每年声。

暗泪深相感,危心亦自惊。

不如元不识,俱作路人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