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梁业雄图尽,遗孙世运消。
宣明徒有号,江汉不相朝。
碑碣高临路,松枝半作樵。
唯馀开圣寺,犹学武皇妖。
这是一首描绘战乱后景象的诗,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情感。开篇“梁业雄图尽,遗孙世运消”两句,通过对比过去繁华而今已衰败的建筑与家族,从宏观角度写出了时光变迁、盛极必衰的历史沧桑感。
接着,“宣明徒有号,江汉不相朝”表达了诗人对于往昔繁荣如今已成空名的哀叹,以及面对长江与汉水依旧流淌却已无复往日辉煌景象的无奈。
“碑碣高临路,松枝半作樵”则具体描绘了战后废墟的景象:高耸的碑碣旁边,是长满了松枝的小径,这些原本应该是纪念过去功绩的碑碣,如今却只能成为樵夫拾柴的地方,透露出一股荒凉与凄楚。
最后,“唯馀开圣寺,犹学武皇妖”则表现出诗人对于即使在破败的庙宇中也依然有人模仿古代帝王的荒唐之举的感慨。这里所谓“武皇”,可能指的是历史上的强权统治者,他们的形象和行为被后人模仿,但已失去了昔日的光辉,显得尤为可悲。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战乱后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英雄末路以及民生凄苦的深刻感悟。
不详
(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江陵南北道,长有远人来。
死别登舟去,生心上马回。
荣枯诚异日,今古尽同灰。
巫峡朝云起,荆王安在哉。
三峡连天水,奔波万里来。
风涛各自急,前后苦相推。
倒入黄牛漩,惊冲滟滪堆。
古今流不尽,流去不曾回。
八荒同日月,万古共山川。
生死既由命,兴衰还付天。
栖栖王粲赋,愤愤屈平篇。
各自埋幽恨,江流终宛然。
惨切风雨夕,沉吟离别情。
燕辞前日社,蝉是每年声。
暗泪深相感,危心亦自惊。
不如元不识,俱作路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