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一日有作

恍恍日光薄,萧萧风叶吟。

今辰九月朔,秋物半侵寻。

赖有堂下菊,芬芳散浮金。

感兹摇落际,采撷慰孤斟。

木落见南山,池清照疏林。

翩翩短羽健,杳杳潜鳞深。

落漠苦无趣,屡空阻抽簪。

晴明蹑吾屐,晚岁多重阴。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翻译

阳光朦胧稀薄,风吹落叶发出沙沙声。
今天是九月初一,秋天的气息逐渐侵入万物。
幸好有堂前菊花,散发出浓郁香气,如金子般灿烂。
感叹在这个凋零的季节,采摘菊花以慰藉孤独的心情。
树木凋零,能看见南山上清晰的景色,池水清澈映照着稀疏的树林。
轻盈的鸟儿振翅飞舞,深水中隐藏着鱼儿。
荒凉寂寞中缺乏乐趣,贫困使我多次无法佩戴官帽。
晴朗的日子里我穿着木屐漫步,晚年的生活却多是阴郁。

注释

恍恍:朦胧稀薄。
薄:稀薄。
萧萧:沙沙声。
吟:发出声音。
朔:初一。
侵寻:逐渐侵入。
赖有:幸好有。
浮金:如金子般灿烂。
摇落:凋零。
孤斟:孤独的心情。
南山:南山上。
疏林:稀疏的树林。
翩翩:轻盈。
潜鳞:隐藏的鱼儿。
落漠:荒凉。
屡空:贫困。
抽簪:佩戴官帽。
晴明:晴朗。
重阴:阴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的画面,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和生命无常的感慨。

"恍恍日光薄,萧萧风叶吟。" 这两句以淡雅的笔触勾勒出初秋的宁静景象,阳光变得柔和而不烈,树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营造了一种凄清而闲适的氛围。

"今辰九月朔,秋物半侵寻。" 诗人特意指出时间是在农历九月初一,这个时节,秋天的景象已经显现出来,但又未至完全的寂静和萧杀之中,显示了对季节变换的细腻感受。

"赖有堂下菊,芬芳散浮金。" 这里,诗人提到庭院中的菊花,在秋风中散发出淡雅的香气,如同飘落的金粉,既表达了对这份静谧生活的珍惜,也映射出诗人的内心之美。

"感兹摇落际,采撷慰孤斟。" 诗人在秋风中感受到了物是人非的哀愁,但又通过采摘菊花来安慰自己,这种行为既是一种对生命脆弱性的理解,也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珍视。

接下来的几句 "木落见南山,池清照疏林。翩翩短羽健,杳杳潜鳞深。" 描述了秋天的景色,其中树叶已经开始飘落,可以看到远处的南山;池水清澈,映射出稀疏的林木;而鸟儿则在空中自由飞翔,或隐藏于深林之中。

最后几句 "落漠苦无趣,屡空阻抽簪。晴明蹑吾屐,晚岁多重阴。" 表达了诗人对秋天寂寞景象的感受,以及面对生命中的挫折和阻碍时的无奈与悲凉,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年华老去、时光流逝的深深忧虑。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之美的细致描绘,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对生命短暂的思考,是一篇将个人情感与秋天景物巧妙结合的佳作。

收录诗词(2256)

张耒(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 字:文潜
  • 号:柯山
  • 籍贯: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
  • 生卒年:1054—1114年

相关古诗词

九月十二日入南山憩一民舍冒雨炙衣久之

石棱如刀不容步,上挽垂藤下无路。

风寒雨滑徒旅愁,舍马杖藜泥没屦。

跻攀颠坠不容发,目眩心寒惊反顾。

亦知垂堂有遗戒,身仰微官欲谁愬。

萧萧茅屋映绝壁,门外汩汩清泉注。

解衣就火不能暖,旋拾山薪伐溪树。

山翁生未食醯醢,脱粟寒蔬度朝暮。

人间平地固不少,何用崎岖守磨兔。

秋声四起山霭夕,坏屋疏篱睡无处。

披裘结束相劝归,过尽重云下山去。

形式: 古风

九月下旬有作二首(其二)

惨惨岁云暮,寒日无停光。

况复阴晦多,景短重云长。

梳头坐清晓,朝饭熟黄粱。

官闲无事业,终日偃空堂。

经时不跨马,门径秋芜荒。

惟有霜后山,当帘对苍苍。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九月下旬有作二首(其一)

今辰九月末,秋物能几许。

翩翩风中叶,卷卷自飞舞。

馀姿不复妍,日夜逐尘土。

寥寥空枝高,但有寒鸟聚。

天时不汝留,变化竟谁主。

今古无奈何,悲歌徒自苦。

形式: 古风

九月末大风一夕遂安置火炉有感二首(其二)

风声一夜下林端,遽作霜天十月寒。

三伏炎蒸不可过,北风栗烈亦何难。

人情何待常从缓,天令难移古不刊。

幸有布裘毡履在,雪深高卧更安闲。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