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花源一曲映茅堂,清论闲阶坐夕阳。
麈尾手中毛已脱,蟹螯尊上味初香。
春深黄口传窥树,雨后青苔散点墙。
更道小山宜助赏,呼儿舒簟醉岩芳。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闲适的田园风光图。"花源一曲映茅堂,清论闲阶坐夕阳",诗人在花丛中的一曲小径旁,享受着温馨的黄昏时分,与朋友们围坐在干净整洁的台阶上,共同赏析古琴之音,感受着夕阳的余晖。这不仅是对景色的描绘,更是对一种生活态度的赞美。
"麈尾手中毛已脱,蟹螯尊上味初香"则展示了诗人在自然界中的细腻观察。麈(一种小型动物)的尾巴在手中已经不再有毛发,而蟹螯(一种小型甲壳类生物)则带着刚刚形成的香气,表明了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
"春深黄口传窥树,雨后青苔散点墙"中,"春深"二字渲染出季节的浓厚色彩。黄鸟(可能指黄莺或其他鸣叫声类似“黄”音色的鸟类)的歌唱透过枝叶传递出来,是春天生机勃发的一个象征。而雨后的青苔覆盖在墙上,点缀其间,不仅是视觉上的美感,也让人联想到生命力和自然的恢复。
"更道小山宜助赏,呼儿舒簟醉岩芳"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情怀。诗人认为,小山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适合于品鉴与欣赏。他呼唤自己的孩子(或是身边的人),一起铺开坐垫,在岩石旁饮酒至醉,沉浸在大自然的馨香中。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和生动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以及他对自然美景的深刻体验和情感寄托。
不详
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平津东阁在,别是竹林期。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门随深巷静,窗过远钟迟。
客舍苔生处,依依又赋诗。
春城乞食还,高论此中闲。
僧腊阶前树,禅心江上山。
疏帘看雪卷,深户映花关。
晚送门人出,钟声杳霭间。
千峰对古寺,何异到西林。
幽罄蝉声下,闲窗竹翠阴。
诗人谢客兴,法侣远公心。
寂寂炉烟里,香花欲暮深。
披衣闻客至,关锁此时开。
鸣罄夕阳尽,捲帘秋色来。
名香连竹径,清梵出花台。
身在心无住,他方到几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