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

步檐倚仗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白露降了,秋空高远,江水澄清,独自在空山在深夜旅魂震惊。
岸边眠宿着孤帆的暗影,空自映照水上的是散落的疏灯。一弯新月扰自高悬天上,山上不时传来捣衣双杵的鸣声。
从客居云安算起,至今已两度与秋菊重逢,可叹我依旧卧病在山城。北方故乡的书信至今没有捎来,南飞的大雁啊怎么这般无情!
我拄着拐杖独自徘徊在屋檐下面,久久地久久地遥望牛斗二星。迢递的银河默默地从楼阁上空流过,它的来端该不是通到了长安京城?

注释

露下:夜露降下。
空山:寂静的山中,指山城夔州。
旅魂:旅情,客居他乡的情怀。
疏灯:指江边稀疏的渔火。
双杵:古时女子捣衣,二人对坐,各持一杵。
南菊再逢:杜甫离成都后,第一个秋天在云安,第二个秋天在夔州。
北书:故乡的书信。
雁无情:古称鸿雁传书,衡山有回雁峰,人未过衡州而无书信,故言雁无情。
步檐:檐下的走廊。
步,古代量度单位,以五尺为一步。
牛斗:二十八宿中的“牛宿”和“斗宿”,二星都在银河的旁边。
银汉:银河。
凤城:秦穆公之女吹箫,凤降其城,因号丹凤城。
其后,即称京城为凤城。
此指长安。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夜行的景象,诗人在月下独自一人行走于空山之中,心中充满惊惶。开篇两句“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便为整首诗定下了冷清、孤寂的基调。其中,“露下天高”指的是深秋夜晚的天空特别高远,而“秋水清”则是对河流中清澈秋水的一种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有些许凄凉的氛围。“空山独夜旅魂惊”表达了诗人在深夜中行走于一座空旷的山中的孤独与惊恐之情。

接下来的两句“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则继续渲染这种寂寞。其中,“疏灯自照孤帆宿”描绘了诗人在夜晚依靠稀疏的灯光,独自一人停泊于河岸的情景,而“新月犹悬双杵鸣”则是对天空中新月下方形状如同磨玉石的双杵及其鸣响的一种描写。

第三段四句“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步蟾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则是对诗人个人遭遇的反映。“南菊再逢人卧病”可能暗示了诗人在旅途中重逢某种不幸,如疾病的折磨。而“北书不至雁无情”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的思念以及书信未能送达的失望之情。“步蟾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中,“步蟾”意指夜行,“倚杖”则是老年人的形象,这里可能隐喻着诗人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最后,“银汉遥应接凤城”则描绘了一幅星空与古城相呼应的情景。

整首诗以其深远的意境、生动的画面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在夜行中所体验到的孤独与悲凉,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无奈与向往。

收录诗词(1462)

杜甫(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 字:子美
  • 籍贯: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
  • 生卒年:712-770

相关古诗词

夜二首(其一)

白夜月休弦,灯花半委眠。

号山无定鹿,落树有惊蝉。

暂忆江东鲙,兼怀雪下船。

蛮歌犯星起,空觉在天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夜二首(其二)

城郭悲笳暮,村墟过翼稀。

甲兵年数久,赋敛夜深归。

暗树依岩落,明河绕塞微。

斗斜人更望,月细鹊休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夜雨

小雨夜复密,回风吹早秋。

野凉侵闭户,江满带维舟。

通籍恨多病,为郎忝薄游。

天寒出巫峡,醉别仲宣楼。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夜宴左氏庄

林风纤月落,衣露净琴张。

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

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

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