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月落灯前闭北堂,神魂交入杳冥乡。
文通毫管醒来异,武帝蘅芜觉后香。
傅说已徵贤可辅,周公不见恨何长。
生松十八年方应,通塞人间岂合忙。
这首诗名为《梦》,出自唐代诗人徐夤之手。从艺术风格上看,这是一首充满了深邃意境和哲理思考的咏叹古人事业与功业成就的小品。
“月落灯前闭北堂,神魂交入杳冥乡。”这两句诗描绘出一种静谧而超脱的夜晚场景。月光洒落在灯前,北堂之中已是寂静无声,而诗人的精神则似乎飘渺到了一个与现实世界隔绝的幽暗乡村。这里所谓“神魂交入杳冥乡”,不仅表达了对远古先贤的向往,更隐含着对时间与空间超越的追求。
“文通毫管醒来异,武帝蘅芜觉后香。”这两句诗中,“文通”指的是文学艺术的传承和沟通,而“毫管”则是古代书写用的毛笔。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提及——这里可能暗示着唐太宗李世民,即武帝——表达了自己对于文化传统与个人成就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觉后香”则是一种比喻,意味着即使是已经过去的事物,也能留下令人怀念的美好。
“傅说已徵贤可辅,周公不见恨何长。”这两句诗表达了对古代圣贤的崇敬之情。傅说和周公都是历史上的贤臣,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对于能够辅佐君主、成就一番事业的渴望与遗憾。
“生松十八年方应,通塞人间岂合忙。”这最后两句则是一种自我反省。诗人通过对自然界——松树长成需要时间——的观察,提出了一个关于个人发展和时机选择的问题。在这里,“十八年”成为一种象征,意味着不急于求成,而是静待时机的成熟。
总体而言,这首《梦》是一种深刻的内省与历史的对话。诗人通过梦境这一特殊的心理状态,探讨了个人对于文化传承、事业成就以及时间选择等主题的思考。
不详
:字昭梦。登乾宁进士第,授秘书省正字。依王审知,礼待简略,遂拂衣去,归隐延寿溪(现留于绶溪公园,系莆田二十四景之一)。著有《探龙》、《钓矶》二集,诗二百六十五首
梦断纱窗半夜雷,别君花落又花开。
渔阳路远书难寄,衡岳山高月不来。
玄燕有情穿绣户,灵龟无应祝金杯。
人生若得长相对,萤火生烟草化灰。
绿鬓先生自出林,孟光同乐野云深。
躬耕为食古人操,非织不衣贤者心。
眼众岂能分瑞璧,舌多须信烁良金。
君看黄阁南迁客,一过泷州绝好音。
桓景登高事可寻,黄花开处绿畦深。
消灾辟恶君须采,冷露寒霜我自禁。
篱物早荣还早谢,涧松同德复同心。
陶公岂是居贫者,剩有东篱万朵金。
为实随流瑞色新,泛风萦草护游鳞。
密行碧水澄涵月,涩滞轻桡去采蘋。
比物何名腰下剑,无根堪并镜中身。
平湖春渚知何限,拨破闲投独茧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