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中饥甚六月一雨颇慰

雨馀灯火坐茅斋,此夕田家有好怀。

造物心终扶畎亩,苍生命已堕颠崖。

燕山漕粟初航海,浙水移家半入淮。

贞观三钱谁复识,拥衣数起望台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佳]韵

翻译

雨后坐在简陋的茅屋中,夜晚农家人心情愉快。
大自然似乎偏爱田野,人生却如跌宕起伏在谷底。
燕山地区开始海运粮食,浙江人迁移家中一半人去了淮河一带。
贞观年间珍贵的钱币还有谁知道?我披着衣服多次起身望着台阶出神。

注释

雨馀:雨后。
灯火:灯火。
茅斋:简陋的茅屋。
田家:农家。
好怀:愉快的心情。
造物:大自然。
心终:始终。
扶:偏爱。
畎亩:田野。
苍生:世人。
堕颠崖:跌宕起伏在谷底。
燕山:地名,指北方。
漕粟:海运的粮食。
初航海:开始海运。
浙水:浙江。
移家:迁移家人。
淮:淮河。
贞观:唐朝皇帝唐太宗的年号。
三钱:珍贵的钱币。
谁复识:还有谁知道。
拥衣:披着衣服。
数起:多次起身。
望台阶:望着台阶。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雨后在简陋茅舍中静坐的情景,他感受到田家生活的淳朴与感慨。诗人深感造物者似乎有意眷顾农耕,让雨水滋润了干涸的田野,但又意识到人生的艰辛,如同苍老的生命跌落至艰难的境地。他联想到燕山地区运粮海运的场景,以及浙水区域的人们因饥荒而被迫迁移,甚至部分人迁徙到了淮河一带。最后,诗人以贞观年间三钱往事作比,暗示如今社会动荡,人们不再理解昔日的繁荣,只能一次次起身,透过窗户遥望远方,寄托对未来的希望。整首诗情感深沉,反映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时局变迁的忧虑。

收录诗词(312)

林景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作德阳,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温州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编为《霁山集》

  • 字:德暘
  • 号:霁山
  • 籍贯:温州平阳(今属浙江)
  • 生卒年:1242~1310

相关古诗词

秦吉了

尔禽畜于人,性巧作人语。

家贫售千金,宁死不离主。

桓桓李将军,甘作单于鬼。

形式: 古风

荷花

净根元不竞芳菲,万柄亭亭出碧漪。

乘露醉肌浑欲洗,无风清气自相吹。

制裳香冷微云护,倾盖盟深独月知。

却笑满城纷绣縠,濂溪此意更同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荷珠

霞衣葱佩来珊珊,水晶之宫绿玉盘。

谁与冯夷作戏剧,贝阙驱入神瓢翻。

又疑罢织蛟人泣,碧洼融作水银汁。

圆或为璧方为圭,寒光滉漾不可拾。

古来攲器戒覆倾,真宰之柄常恶盈。

季伦买笑轻百斛,金谷转首迷榛荆。

纷纷鱼目争贵惜,道眼独悬诸幻息。

须臾海霁山日高,绿云万柄净如拭。

形式: 古风

读文山集

黑风夜撼天柱折,万里飞尘九溟竭。

谁欲扶之两腕绝,英泪浪浪满襟血。

龙庭戈鋋烂如雪,孤臣生死早已决。

纲常万古悬日月,百年身世轻一发。

苦寒尚握苏武节,垂尽犹存杲卿舌。

膝不可下头可截,白日不照吾忠切。

哀鸿上诉天欲裂,一编千载虹光发。

书生倚剑歌激烈,万壑松声助幽咽。

世间泪洒儿女别,大丈夫心一寸铁。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