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人语道吟

吾道昭昭是可尊,岂宜他适复□□。

珠藏水底川须媚,月到天心夜不昏。

礼乐不□□□□,诗书自可造形论。

直须去尽秋毫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邵雍的《和人语道吟》,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信仰和道德追求的坚定立场。首句"吾道昭昭是可尊",强调了作者所坚守的道义光明正大,值得尊敬。第二句"岂宜他适复□□",可能是在说不应该轻易改变或偏离自己的道路,此处两个方框可能是缺失的文字。

接下来的"珠藏水底川须媚,月到天心夜不昏",运用比喻,表达内心的清澈与光明,即使身处困境,也能保持清明。"礼乐不□□□□",暗示礼乐之道虽重要,但并非唯一,可能意味着在实践中需要灵活运用。最后一句"诗书自可造形论",强调通过读书学习,可以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和理论。

最后两句"直须去尽秋毫迹,□□□□□□□",意为要彻底清除一切外在干扰,达到内心纯净无暇的境地,但方框处的文字缺失,留给读者想象空间。

整体来看,这首诗体现了邵雍对个人修养和道德实践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自我净化和精神提升的追求。

收录诗词(1553)

邵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字:尧夫
  • 生卒年:1011年—1077年

相关古诗词

和云

万里幕四垂,一片云自飞。

秪知根抱石,不为天为衣。

既来曾无心,却去宁有机。

未能作霖雨,安用帝乡归。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和王安之小园五题

小园新葺不离家,高就岗头低就窊。

洛邑地疑偏得胜,天津人至又非赊。

宜将阆苑同时语,莫共桃源一道誇。

闻说一轩多种药,只应犹欠紫河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和北京王郎中见访留诗

车从赏春来北京,耿君先期已驰情。

此时殒霜奈何重,今岁花开徒有声。

既辱佳章仍坠刺,宁无累句代通名。

天之才美应自惜,料得不为时虚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和邢和叔学士见别

世路如何若大东,相逢不待语言通。

观君自比诸葛亮,顾我殊非黄石公。

讲道污隆无巨细,语时兴替有初终。

出人才业尤须惜,慎勿轻为西晋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