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建成侯庙

鸣鸱古木末,饥鸟啄腐柯。

下有黄侯宫,清风在藤萝。

公昔为刺史,俗若闺门和。

德铭颍人心,千载不可磨。

至今奉如生,慢侮莫敢过。

破祠望道路,丹檐独峨峨。

春秋赛豚肩,里巫日婆娑。

牛童不知此,来往夕阳歌。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翻译

一只猫头鹰栖息在古老的树木顶端,饥饿的鸟儿啄食着腐朽的树枝。
树下是黄侯宫,清风穿过藤蔓环绕。
昔日您担任刺史时,民风淳朴如同闺门和睦。
您的美德铭记在颍州人的心中,千年不朽。
直到今日,人们仍像对待活人一样尊敬您,无人敢轻慢冒犯。
破败的祠堂在路上清晰可见,红色屋檐独自高耸。
春秋祭典上,豚肩肉供奉,乡间巫师每日忙碌。
农童对此无知,只在夕阳下歌唱来去。

注释

鸣鸱:猫头鹰。
古木末:古老的树木顶端。
饥鸟:饥饿的鸟。
腐柯:腐朽的树枝。
黄侯宫:黄侯的宫殿。
藤萝:藤蔓。
刺史:古代官职,相当于现在的省长。
闺门和:闺门和睦,形容民风淳朴。
德铭:美德铭记。
不可磨:永不磨灭。
奉如生:像对待活人一样尊敬。
慢侮:轻慢冒犯。
破祠:破败的祠堂。
丹檐:红色屋檐。
春秋赛豚肩:春秋祭祀时的供品。
婆娑:忙碌的样子。
牛童:放牛的孩子。
夕阳歌:在夕阳下唱歌。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朴而宁静的画面,以鸣鸱栖息于老树梢头、饥饿的鸟儿啄食朽木开篇,营造出一种荒凉而历史感十足的氛围。诗人随后提及黄侯宫,清风轻拂着藤萝,暗示了庙宇的静谧与自然的和谐。诗人回忆起黄侯昔日担任刺史时,地方风俗淳朴,他的德行深入人心,如同千年的铭刻,无法磨灭。

人们至今仍尊敬他,不敢轻慢,庙宇虽破旧,但路过的行人仍会驻足瞻仰,红色的屋檐在夕阳下显得格外醒目。春秋时节,村民举行祭祀,豚肩献祭,巫师翩翩起舞。然而,连牛童也浑然不觉其历史意义,只是在夕阳下唱着歌谣,平添了几分岁月的悠长与生活的平淡。整首诗通过细节描绘,展现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乡村生活的感慨。

收录诗词(168)

黄庶(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黄湜子。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历佐一府三州,皆为从事。后摄知康州。工诗。有《伐檀集》

  • 字:亚父
  • 籍贯:宋洪州分宁

相关古诗词

拟欧阳舍人古篆

隶书满纸籀文废,字法破碎失本根。

中间阳冰入篆室,下笔日与丞相亲。

点画各得万物体,科蚪筋骨千载新。

泉铭学语童子知,大历几字名忽振。

足知古人自负恃,碑岘巨石垂千春。

篆字堆积天下宇,晚得纸本如希珍。

铺舒墙壁动人眼,直木曲铁若可扪。

人为黄土久寂寞,略不讹缺才鳞皴。

我疑山鬼恐漫灭,往往镌凿施斧斤。

公来醉吟江山国,得之爱叹何殷勤。

刻词犹恨纪不足,句句与古风雅邻。

一旦纸贵文字市,粥诗贾篆声云云。

苏梅鸾凤相上下,鄙语燕雀何能群。

形式: 古风

汴河

汴都峨峨在平地,宋恃其德为金汤。

先帝始初有深意,不使子孙生怠荒。

万艘北来食京师,汴水遂作东南吭。

甲兵百万以为命,千里天下之腑肠。

人心爱惜此流水,不啻布帛与稻粱。

汉唐关中数百年,木牛可以腐太仓。

舟楫利今百于古,奈何益见府库疮。

天心正欲医造化,人间岂无针石良。

窟穴但去钱谷蠹,此水何必求桑羊。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灵井

何年清泉眼,几斛涵苍苔。

瓮盎日夜至,长满莫可涯。

天旱不知竭,众流起黄埃。

淘绠乾未定,能使沴气开。

庙祠失根柢,故老奠酒杯。

蚕民咒枣栗,千斤意徘徊。

儿童惯冷暖,预知春秋来。

临之鉴须眉,方鉴无煤炱。

窟穴若喉吭,我疑吐云雷。

何当鞭蜃螭,与国驱旱灾。

形式: 古风

灸赘疣

赘疣在予手,累久至三四。

初视君外物,于意不能置。

居闲或灸灼,已没出复继。

赘出与赘没,曾莫生死异。

天地赘一气,万物赘天地。

赘复赘于人,小大而已矣。

人之于为赘,作为有大盩。

至理本无事,破真以为伪。

善恶乱大性,赏罚乱大治。

宫徵乱大声,青黄乱大贲。

寸尺乱大刑,酸咸乱大味。

大朴如疮疽,空虚无完理。

天地不尔仇,尔独赘之计。

耻指不若人,孟子其有谓。

志小略其大,殆非达者意。

弃火复投艾,两忘吾赘赘。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