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七问(其二)问影

屏迹茅檐下,追随日以疏。

偶然到城市,未免识侬渠。

造物静相对,此身常有馀。

何时谢形役,不敢惜离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居于茅檐之下,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他远离城市的喧嚣,与自然和谐共处,心境宁静。偶尔踏入城市,却感到与世俗格格不入,似乎与人情世故渐行渐远。诗人感叹于大自然的静谧之美,认为自己在其中总能找到心灵的慰藉。

“屏迹茅檐下”,诗人选择隐居,远离尘嚣,寻找内心的平静。“追随日以疏”,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外界的联系逐渐减少,内心更加纯净。“偶然到城市,未免识侬渠”,即使偶尔进入城市,也难以融入,仿佛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造物静相对,此身常有馀”,在自然的静默中,诗人找到了心灵的寄托,感觉自己的身心得到了充分的滋养。“何时谢形役,不敢惜离居”,诗人渴望摆脱世俗的束缚,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但又对离开现有的宁静生活心存犹豫。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无奈,以及在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的心路历程。

收录诗词(1733)

成鹫(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东林七问(其三)问津

古道接桑麻,仙源入望赊。

避秦人去后,无复种桃花。

岐路伤萍梗,逢溪问钓槎。

隔江何处所,或恐是吾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东林七问(其四)问岁

老去懒耕田,秋来愿有年。

每从桥下卜,频解杖头钱。

南地三冬雪,西畴万井烟。

农谈昨如此,曾否不虚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东林七问(其五)问夜

高枕得无事,出门胥有营。

红尘骑马客,白发听鸡声。

茅屋閒将老,蒲团坐到明。

相看同此意,谁浊更谁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东林七问(其六)问字

相知无厚薄,相见有疏亲。

偶尔逢新识,悠然思古人。

阅穷千载事,赢得半生贫。

何似秦灰后,金张早致身。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