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七问(其三)问津

古道接桑麻,仙源入望赊。

避秦人去后,无复种桃花。

岐路伤萍梗,逢溪问钓槎。

隔江何处所,或恐是吾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远离尘嚣、充满隐逸之美的画面。诗人以“古道接桑麻,仙源入望赊”开篇,将读者引入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古道旁桑麻茂盛,仿佛通往仙境的入口。接着,“避秦人去后,无复种桃花”,借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典故,暗示这里曾有人迹罕至的避世之地,但如今桃花已不再盛开,似乎一切繁华都已消逝。

“岐路伤萍梗,逢溪问钓槎”两句,诗人通过自己的行踪和遭遇,表达了对人生漂泊不定的感慨,以及对归宿的探寻。在岔路口,他如同浮萍随波逐流,难以找到稳定的归宿;遇到溪流时,他询问垂钓者,寻求指引,象征着对生活方向的探索。

最后,“隔江何处所,或恐是吾家”,诗人站在江边,遥望对岸,心中疑惑又期待,或许那片未知的地方就是他的归宿。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对人生意义的追寻以及对内心深处家园的渴望。

收录诗词(1733)

成鹫(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东林七问(其四)问岁

老去懒耕田,秋来愿有年。

每从桥下卜,频解杖头钱。

南地三冬雪,西畴万井烟。

农谈昨如此,曾否不虚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东林七问(其五)问夜

高枕得无事,出门胥有营。

红尘骑马客,白发听鸡声。

茅屋閒将老,蒲团坐到明。

相看同此意,谁浊更谁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东林七问(其六)问字

相知无厚薄,相见有疏亲。

偶尔逢新识,悠然思古人。

阅穷千载事,赢得半生贫。

何似秦灰后,金张早致身。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东林七问(其七)问剑

往往难平事,烦君几濯磨。

风尘频抖擞,岁月易蹉跎。

钟虡消兵器,铅刀当太阿。

不知三寸管,谁较杀人多。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