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远离尘嚣、充满隐逸之美的画面。诗人以“古道接桑麻,仙源入望赊”开篇,将读者引入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古道旁桑麻茂盛,仿佛通往仙境的入口。接着,“避秦人去后,无复种桃花”,借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典故,暗示这里曾有人迹罕至的避世之地,但如今桃花已不再盛开,似乎一切繁华都已消逝。
“岐路伤萍梗,逢溪问钓槎”两句,诗人通过自己的行踪和遭遇,表达了对人生漂泊不定的感慨,以及对归宿的探寻。在岔路口,他如同浮萍随波逐流,难以找到稳定的归宿;遇到溪流时,他询问垂钓者,寻求指引,象征着对生活方向的探索。
最后,“隔江何处所,或恐是吾家”,诗人站在江边,遥望对岸,心中疑惑又期待,或许那片未知的地方就是他的归宿。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对人生意义的追寻以及对内心深处家园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