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生动的比喻,探讨了修行与悟道的真谛。诗人首先通过“口头三昧谩矜夸,阔论高谈事转差”两句,讽刺了那些徒有虚名、言过其实的言论,指出真正的智慧不应停留在表面的夸耀和空洞的谈论上,而应深入实际,追求实质性的理解。
接着,“比似着形求实相,却如捏目起空花”两句,进一步阐述了悟道的过程。诗人将追求外在形式与内在实质的矛盾比喻为“着形求实相”,而将这种追求比作“捏目起空花”,形象地说明了外在形式与内在实质之间的距离,以及追求表面现象可能导致的虚幻和空洞。
“随将物去终归幻,裂转头来便到家”则揭示了悟道的最终目标是超越表象,认识到万物的本质都是虚幻的,唯有回归内心,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和真理。这里“裂转头来”可以理解为从外在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转向内心的觉醒。
最后,“莫怪清庵多臭口,打开心孔要无遮”表达了对修行者言行的宽容与理解。诗人认为,修行者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可能会说出一些看似不合常理或令人不解的话,这并非出于恶意或无知,而是他们内心探索和表达的真实流露。真正的修行在于打开心灵之门,去除一切遮蔽,直面真实的自我和宇宙的真相。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探讨了悟道的艰难与本质,以及修行过程中应有的态度和方法,富有哲理性和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