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云涯引

秋容江上,岸花老,蘋洲白。

露湿蒹葭,浦屿渐增寒色。

闲渔唱晚,鹜雁惊飞处,映远碛。

数点轻帆,送天际归客。凤台人散,漫回首。沈消息。

素鲤无凭,楼上暮云凝碧。时向西风下,认远笛。

宋玉悲怀,未信金樽消得。

形式: 词牌: 望云涯引

翻译

秋天的景色在江面上展现,岸边的花朵凋零,蘋洲一片洁白。
露水打湿了芦苇,河湾小岛增添了寒冷的气氛。
渔夫悠闲地在傍晚歌唱,野鸭受惊飞起,倒映在远方的沙丘上。
几点轻盈的船帆,送别天边归来的旅人。凤台的人们已经散去,我不禁回头,寻找沉寂的消息。
白色的鲤鱼难以寄托思念,楼头的暮霭凝聚成碧绿的颜色。不时听到从西风中传来的远处笛声。
宋玉的悲伤情怀,我并不相信美酒能消解。

注释

秋容:秋天的景色。
江上:江面。
岸花:岸边的花朵。
老:凋零。
蘋洲:长满蘋草的小洲。
白:洁白。
露湿:被露水打湿。
蒹葭:芦苇。
浦屿:河湾小岛。
渐增:逐渐增加。
闲渔:悠闲的渔夫。
唱晚:傍晚歌唱。
鹜雁:野鸭。
远碛:远方的沙丘。
轻帆:轻盈的船帆。
归客:归来的旅人。
凤台:传说中的凤凰台。
人散:人们散去。
沈消息:沉寂的消息。
素鲤:白色的鲤鱼。
楼上:楼头。
暮云:暮霭。
西风:西边的风。
远笛:远处的笛声。
宋玉:古代楚辞作家。
悲怀:悲伤情怀。
金樽:金杯。
消得:消解。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江上的情景,充满了淡淡的愁思和孤独。"秋容江上,岸花老,蘋洲白"四句,以鲜明的笔触勾勒出秋日里江边的萧瑟美。岸边的花朵已经凋零,水中的蒲苇也泛着白色,给人一种时间流逝、生命无常的感慨。

接下来的"露湿蒹葭,浦屿渐增寒色"则更深化了这种感觉,露水浸湿了岸边的草丛,岛屿在秋风中显得更加荒凉,给人以深秋的萧瑟。诗人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自己的孤独和寂寞。

"闲渔唱晚,鹜雁惊飞处,映远碛"几句,画面转向一位悠然自得的渔夫,他的歌声在晚风中飘扬,而那些惊起的水鸟则映照在远处的沙洲上,这些生动的细节让读者仿佛也能听见那遥远的歌声,感受到那份超然物外的宁静。

"数点轻帆,送天际归客"则是一幅送别图景,几只小船点缀在广阔的江面上,似乎是在送离去的游子。诗人通过这一幕,表达了对远行者的祝愿和不舍。

"凤台人散,漫回首"一句,是诗人独自站在凤凰楼台,人们已经散去,只剩下自己在悠长地回望,那份孤单和留恋之情溢于言表。

最后的"沈消息。素鲤无凭,楼上暮云凝碧。时向西风下,认远笛。宋玉悲怀,未信金樽消得"几句,则是诗人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无从寄托自己的心情,只能通过遥望那悠长的笛声来慰藉自己。这里的"宋玉"可能指的是历史上的宋玉,一个因爱恋而悲剧收场的人物形象,而诗人则借此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易逝、难以永恒的无奈和哀伤。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秋江景色的细腻描绘,抒发了诗人的孤独感、时光易逝以及对往昔美好的留恋之情。

收录诗词(12)

李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善画翎毛,兼工写竹。见《画继》卷三、《画史会要》卷二。《宋诗纪事补遗》中曾记述,见《乐府雅词》卷下

  • 字:景元
  • 籍贯:华亭(今上海松江)
  • 生卒年:1098—1100

相关古诗词

望春回

霁霞散晓,射水村渐明,渔火方绝。

滩露夜潮痕,注冻濑凄咽。

征鸿来时应负书,见疏柳、更忆伊同折。

异乡憔悴,那堪更逢,岁穷时节。东风暗回暖律。

算拆遍江梅,消尽岩雪。唯有这愁肠,也依旧千结。

私言窃语些誓约,便眠思梦想无休歇。

这些离恨,除非对著、说似明月。

形式: 词牌: 望春回

梦玉人引

渐东风暖,陇梅残,霁云碧。

嫩草柔条,又回江城春色。

乍促银签,便篆香纹蜡有馀迹。

愁梦相兼,尽日高无力。

这些离恨,依然是、酒醒又如织。

料伊怀情,也应向人端的。何故近日,全然无消息。

问伊看,伊教人到此,如何休得。

形式: 词牌: 梦玉人引

幔卷绸/慢卷绸

绝羽沈鳞,埋花葬玉,杳杳悲前事。

对一盏寒灯,数点流萤,悄悄画屏,巫山十二。

蕣脸星眸,蕙情兰性,一旦成流水。

便纵有、甘泉妙手,洪都方士何济。香闺宝砌。

临妆处,迤逦苔痕翠。

更不忍看伊,绣残鸳侣,而今尚有,啼红粉渍。

好梦不来,断云飞去,黯黯情无际。

谩饮尽香醪,奈向愁肠,消遣无计。

形式: 词牌: 慢卷绸

献帅府经历二首(其二)

拟把孤忠报主知,主知未报已身疲。

明朝定作长淮鬼,马革应烦为裹尸。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