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却接良宵坐,明河几转流。
安禅逢小暑,抱疾入高秋。
静室闻玄理,深山可白头。
朝朝献林果,亦欲学猕猴。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秋夜场景,诗人在良宵之际坐在僧院中,听着外面明河水声,感受到时光的流转。随后提到安禅(可能是指一种心态或者是一种禅修状态)遇上小暑(农历夏季的一个节气),诗人因抱病进入深秋。这段落展现了时间的推移和内心的平静。
接着,诗人在静室中领悟着玄妙的道理,这里可能暗指佛教或道家的哲学思考。在这宁静与深远的山中,白头(即老年)也不再是恐惧的事物。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每天清晨都会去献上林中的果实,或者说是想要像猕猴一样地生活在大自然中。
整首诗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归隐山林的心境,以及对自然界深刻体验和感悟。通过描绘秋夜的宁静与深远,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不详
唐大中元年(847),唐寿昌长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镇)葬于永乐(今李家),唐代后期诗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寿昌县令 穆君 游灵栖洞,即景吟诗:“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顿未续。时从行,续吟:“石上生灵笋,池中落异花。终须结茅屋,到此学餐霞。”穆君大为赞赏。但此诗根据史学家考证是本人所作
野客愁来日,山房木落中。
微风生夜半,积雨向秋终。
證道方离法,安禅不住空。
迷途将觉路,语默见西东。
空门有才子,得道亦吟诗。
内殿频徵入,孤峰久作期。
高名何代比,密行几生持。
长爱乔松院,清凉坐夏时。
是法从生有,脩持历劫尘。
独居岩下室,长似定中身。
树老风终夜,山寒雪见春。
不知诸祖后,传印是何人。
居与鸟巢邻,日将巢鸟亲。
多生从此性,久集得无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