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双谷

芳兰非不嘉,当门自宜锄。

矧此恶木阴,久妨长者车。

仆夫砺寻斧,告我日方除。

久持不忍意,柯条益扶疏。

植根虽云固,伐去曾须臾。

我涂虽不宽,出入自有馀。

开门听还往,并纳贤与愚。

荒秽一朝尽,来者皆虚徐。

形式: 古风

翻译

兰花并非不好,但挡在门前应当除去。
更何况这棵恶树的阴影,长久妨碍了长辈的车马。
仆人磨砺斧头,告诉我今天就要砍掉它。
我本想长久保留,但树枝越来越繁茂。
虽然根部深深扎根,但一旦砍倒,瞬间完成。
我的道路虽然不宽,但进出仍然绰绰有余。
打开门接纳来往,无论是贤能还是愚钝的人。
杂草丛生的环境一旦清除,未来来访者都将从容不迫。

注释

嘉:美好。
当门:正对着门口。
恶木:不良的树木。
长者:年长有威望的人。
砺:磨砺。
除:去除。
忍意:忍耐的心意。
扶疏:枝叶繁茂。
曾:曾经。
涂:道路。
虚徐:从容不迫。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伐双谷》,诗人以兰草和恶木为喻,表达了对人才选拔的态度。首句“芳兰非不嘉”寓意贤良之士如同芬芳的兰花,品质优良;“当门自宜锄”则指出,即使在显要位置,若有不良之人也应及时清除,以免阻碍贤能者的道路。诗人通过“恶木阴”象征那些阻碍进步的人或势力,强调了去除他们的必要性。

“仆夫砺寻斧,告我日方除”描绘了果断行动的情景,仆人磨砺斧头,告知即将铲除恶木,显示出决心和执行力。“久持不忍意,柯条益扶疏”则表达了诗人长久以来的犹豫,但最终还是决定放手一搏,让树木枝叶更加疏朗,象征着人才得以自由发展。

“植根虽云固,伐去曾须臾”揭示了即使根基深厚,也必须面对变革,短暂的痛苦换来的是长远的利益。“我涂虽不宽,出入自有馀”表明道路虽然暂时狭窄,但人才流动的空间依然存在。诗人倡导开放包容,无论贤愚都能接纳,“开门听还往,并纳贤与愚”。

最后两句“荒秽一朝尽,来者皆虚徐”总结全文,意味着清除障碍后,新的局面将呈现,无论是贤能还是普通人都能在此环境中得到公正对待,展现出积极的社会期待。

总的来说,这首诗寓言深刻,富有哲理,体现了苏辙对于人才选拔和治世之道的见解。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再次前韵示元老

豪杰多自悟,不待文王兴。

四方有馀师,十室岂无朋。

我老不知时,早岁谁误称。

归来理茅屋,对客食藜蒸。

遇渴即饮水,何尝问淄渑。

冠裳强包裹,毁誉如飞蝇。

植根久已尔,苕颖日自升。

忘我亦忘法,无冰知消冰。

形式: 古风 押[蒸]韵

再和十首(其一)

涧草岩花日日开,江南秋尽似春回。

旋开还落无人顾,惟有山蜂暖尚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同子瞻次过远重字韵

孟子自誇心不动,未试永嘉铁轮重。

弟兄六十老病馀,万里同遭海隅送。

长披羊裘类严子,罢食猪肝同闵仲。

大男留处事田亩,幼子随行躬釜瓮。

低眉语笑接邻父,弹指吁嗟到蛮洞。

茅茨一日敢忘葺,桑柘十年须勉种。

来时邂逅得相携,归去逡巡应复从。

莫惊忧患尔来同,久知出处平生共。

虽令子孙治家学,休炫文章供世用。

颍川筑室久未成,夜来忽作西湖梦。

形式: 古风

同子瞻次梅圣俞旧韵题乡舍木山

江槎出没浮犀牛,波涛掀天谷为洲。

江寒水落惊霜秋,危根瘦节鸣寒流。

脆朽吹去谁镌锼,连峰叠嶂立酋酋。

吾家此山不易得,十年弃置空自尤。

猿号鹤唳岂无意,委蛇怪我怀羔裘。

西归父老拍手笑,笑忆翁子躬薪槱。

去时三山今有五,不问故园惟一丘。

形式: 古风 押[尤]韵